的科举考试中,最终脱颖而出的状元却是章衡,这个在后世之中的名声远不如他们的章衡。
而这个力压了无数名人的状元郎章衡,他在入仕之中的表现如何呢?
章衡以状元身份进入仕途,他主持修缮的吴江长桥不仅便利交通,更首创“以工代赈“模式,在工程中安置流民数千人,这一举措被南宋吴郡志记载为“政通人和之典范”。
出使辽国时,面对契丹贵族“射猎比武”的挑衅,章衡以“君子六艺,射以观德”化解危机,其使辽诗中“雕弓白羽猎初回,薄夜牛羊复下来”暗含边疆安宁之志。
任颍州知州期间,他首创“保甲联防制”,将边境民兵与正规军协同布防,宋史兵志记载此法使“盗贼屏息,岁省戍兵三千”。
在盐政改革中,他提出“盐引分级制”,根据运输距离调整盐税,使淮南盐课年增二十万贯,这一制度被写入庆元条法事类。
所著编年通载十卷以独特体例梳理上古至宋初历史,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后记中称其“考订精审,可为史家龟鉴”。
只不过,在科举龙虎榜之中一骑绝尘的章衡,他的官途却并不顺畅。
进入官场后,章衡并没有被官场的复杂和黑暗所同化,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原则,成为了官场中的一股清流,是个十足的“硬茬”。
在担任盐铁判官时,章衡发现三司衙门存在严重的吃空饷问题。三司衙门作为北宋的财政机构,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,然而其中却有不少官员利用职权之便,虚报账目,冒领薪饷,导致国家财政资源被大量浪费。
章衡深知这种行为的危害,它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,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。
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向皇帝奏请裁汰冗员,革除这一弊端。
他的这一举措,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在三司衙门引起了轩然大波,那些靠吃空饷谋取私利的官员们对他恨之入骨,纷纷对他进行打压和排挤,但章衡并没有因此而退缩。
后来,章衡在负责官员遴选推荐工作时,又与宰相发生了激烈的冲突。
甚至,为此还冲进中书省与宰相据理力争,甚至不惜与宰相对簿公堂,因此而得罪了不少权贵。
可以说,这一位绝对是状元郎之中的状元郎。
这世上或许从不缺少天才,但是,天才,却只是见他的门槛。
而且,他所携带的族叔章惇,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,官至宰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