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方才上任河南令的诸葛亮率先出列,这位性格沉稳的相才双目之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。
“阳关在手,南境防御之格局已彻底扭转。阳关不存,日后恐需日夜提防镇南叩关,动辄牵扯十数万精锐,空耗国力而不敢轻动。如今,只需遣一沉稳之将,率精兵三万扼守阳关天险。纵使马千里倾巢来犯,依托雄关,坚守数月亦非难事!”
对于大汉而言,阳关在不在手,和他们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息息相关。
等到将这一次征南大战的收获完全消化之后,他们下一次的军事行动,不管是将目标放在大炎的手中,又或者是将目标放在大宋那里,阳关的位置都极其重要。
阳关若在,到那个时候,他们南面的防御,只需要个两三万兵马扼守关卡就是。
就算是到时候镇南来犯,仅凭这两三万兵马,坚守几个月,根本不是问题。至少三个月的时间之内,不虞阳关有失。
而三个月的时间,有运兵车在的情况之下,就算是速度再慢,援军也可以拉过去了。
可如果阳关不在他们手中的话,一旦他们决定了下一步的军事目标,真正动兵的时候,光是为了防备南面的马千里,就需要浪费多少的兵马?
毕竟,如今,他们的国都已经迁到了天京,南面的防备,事关重大!
赵安陵作为文官之首,掌管国家钱粮,他的关注点更为实际:“孔明所言极是,阳关归附,于我大汉最大之利,在于极大解放了兵力与国帑!若阳关不存,日后仅为防镇南,南线常备军费开支浩大。”
“如今南线只需维持守备之军,省下的兵员、粮饷、民夫,皆可将之用于他处。此消彼长,国力顿增!陛下,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!”
赵安陵很实际,打天下,银粮永久都是最关键的东西。阳关日积月累能够省下的钱粮,都能够支持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了。
面色阴诡,一副大光头模样的姚广孝捻须沉吟,目光深邃:“蒯彻、苏离二位大夫此行,不仅为我大汉带回了阳关,更带回了一份清晰的答卷。”
“马千里其人,重情义而轻权谋,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。他视麾下将士如手足,故不惜以雄关相换。”
“然其格局,终究止步于一镇诸侯,非争雄天下之雄主。此点,当为我大汉日后对镇南方略之基石。与其为敌,不若善加引导,使其成为我南方之屏障,牵制大炎或大乾之力量。只要阳关在我手,主动权便永在我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