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大汉朝堂,对于统一文字一事,除了极少数几个老顽固之外,绝大多数官员都不认为有什么问题。
唯一的分歧,也只是现在做,和以后做的问题。
现在做,阻力自然是最小的。毕竟,别看如今大汉有四种文字。
可是,大汉各道,除了盛澜道和西平道,都是原大苍的地盘,文字都是苍文。
这些阻力,对于大汉朝来说,也算阻力?
就算是这两地会因此有些不稳,但还能影响的了局势?
只不过,诸葛亮真正担心的是未来,未来大汉走出大苍之后,再一次扩张的过程之中,势必要因此面临的阻力更大。
如果是以后做的话,自然不会有这些问题。
可是,日后再做,那个时候大汉的疆域如何之大?那个时候又会有多少文字?而那个时候在做这一件事情的阻力呢?
再则,真要是这件事情放到以后来做的话,日后要是打到大魏或是大乾的话,他们的占领区,连他们的文字都看不懂,到了战时,如何及时统筹各地的资源?
因此,不管是现在做还是以后做,其实都是各有利弊的。而朝堂上的官员,所关心的也是这个利弊的问题。
“书不同文,政令就是一团乱麻!车不同轨,商路就是断头路!度不同制,市场就是骗子窝!行不同伦,天下就是散沙一盘!”
“朕带兵打仗,不是为了把几块地皮缝在一起就完事了!朕要的,是一个真正铁板一块、号令统一、运转顺畅的大汉帝国!让这万里疆土上的每一个百姓,都知道自己是大汉人!都说一样的话,写一样的字,遵一样的法!这才是万世太平的根基!”
“蔡翰林!”王羽环顾众臣,终于将目光最后停留在一个人的身上。
“臣在!”蔡邕立刻应声。
“书同文之事,由你全权负责!召天下文人入京,共创大汉字体,日后,朕希望我大汉子民,不管是出生于哪一道,皆可书汉字!”
“各地文字,可习之,但汉文,未来更要习之,朝廷一应奏文,皆以汉文书之。”
“臣!领旨!必不负君上所托!”蔡邕的声音带着激动和沉甸甸的责任。
王羽微微颔首,转身,一步步走回王座,重新坐下。珠帘垂落,遮住了他的表情,只留下一个威严而沉默的身影。
管仲与诸葛亮他们,本身的工作压力就不小,没必要再给他们加新的担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