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。”
“今岁国子监治下学子数量多达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名,总计二千四百三十七名教习。”
“除境外那五百七十二名教习外,余下的教习,多数学识不深,教导学子识字还不成问题,但更高深的学识就不行了。”
“今岁结束后,将有六千多名十五岁的学子毕业,而他们之中仅有一百七十六人被选入临州的大学,余者何去何从?”
“下官以为,不如将教习中有学识者齐聚一处,继续教导这六千多名学子。”
“只需三年时间,这六千多名学子起码能有朝廷六学生徒的水平。”
“届时以此六千多名学子传道受业,必然要比眼下扫盲的速度更快。”
陇右引进的境外官吏不少,但有水平的确实不多。
好在没水平的那些人,相较于陇右的直白,也颇具学识,所以能充为教习。
陇右的学子数量不少,对于刘继隆为何培养那么多学子,李商隐也隐隐有些猜测。
别的不说,单说眼下在学的这两万多学子若是转化为官吏,那足够治理数百万人。
随着他深入了解陇右的政策,也渐渐了解了刘继隆野心的一角。
河朔三镇和淄青、淮西等镇虽然兵强马壮,但却未有陇右这般对朝廷具有威胁。
昔年李德裕就评价过河朔三镇的情况,他说“河北虽强,不能自立,需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”。
相比较之下,陇右则大有不同。
在李商隐看来,陇右人口虽寡,然自军而民纷纷自强,故刘继隆有自立之能。
放在几个月前,他可能会觉得就凭刘继隆这点人口和兵马,朝廷要想围剿,虽有阻力,结果却会不错。
而今看来,若是朝廷试图围剿陇右,那以朝廷的情况,说不定会被陇右拖垮。
当然,陇右也会被朝廷覆灭,可谓鹬蚌相争、渔翁得利。
兴许正因如此,刘继隆才没有如诸将那般冲动,而是一直隐忍着。
在李商隐看来,刘继隆年轻力壮,只要能忍住野心,日后之事还真的很难说。
只是他愈发察觉,心里便愈发不是滋味。
天下若乱,刘继隆恐怕会挥师东进,难逢敌手。
大唐倾覆之日,距此不久矣。
李商隐虽然怨恨皇帝打压自己,但他对大唐的感情却很深,而刘继隆重用之恩,他也难以报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