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是商业、手工业,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发展。
哪怕中间西夏时得到了一定发展,却也因为蒙古的屠刀而再度破碎,人口比之唐末还不如。
即便有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努力发展,结果清末又因为内乱而再度破败。
好在自己来了,河陇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。
如今的河陇,如果算上河西归义军的人口,那大概能有一百一十万人口,耕地不下一千五百万亩。
这个水平,基本与清代雍正时期的人口耕地勉强打平。
除此之外,陇右和凉州地区的矿业开发,也被刘继隆提上了进度。
十四个州的矿工数量达到二万三千余人,每年开采的黄金、白银价值在十万贯左右,开采的铜锭制成钱后,价值在十五万贯左右。
除此之外,还有近千万斤的煤炭和碎石渣。
前者用于冶铁,取代木柴为百姓取暖。
后者可以用来铺设道路,兴修水利、屋舍、城池。
单说陇右及凉州的矿业,每年变能给陇右带来四十多万贯的收入。
成州和鄯州还有近三千名盐丁,每年产盐近五百万斤,不仅能解决陇右百姓的食盐问题,还能向外兜售上百万斤。
凭借井盐和盐湖,每年就能为陇右带来数万贯的境外收入。
陇右的石脂、朱砂、菜油、胡椒等商品所能带来的利润,更是在十数万贯之数。
这还不是陇右商品的全部,陇右的商品已经渐渐从农业商品,转变为手工业和纺织品。
随着西川大量人口迁入,不少技术性的工匠也为陇右带来了新的技术,促使手工业和纺织业高速发展起来。
陇右的蜡烛、米酒、瓷器、漆器、茶叶、龙须席及毛褐、毛纺等手工、纺织商品产量日渐走高。
刘继隆昔日令人修建的翻转水车被连接上石磨后,不仅可以用于粟米和小麦的加工,还能用于酿酒业、造纸业、制香业、榨油业,成为河陇地界手工业广泛使用的一项动力,比畜力更为便宜。
唯一美中不足的,便是河陇的河流比较看季节,做不到南方河流的全年周而复始。
饶是如此,西川人口的流入,也推动了陇右的石工、玉工、木工、铁工等发展。
这对于生产力向来落后的陇右来说,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。
正如当下李商隐给刘继隆写来的文书所写一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