州虽说不如这二府九州富庶,但也能查出至少一百五十万口百姓,一千二百万亩耕地。”
崔恕推测着三川人口耕地情况,刘继隆听后摇头:“这始终是推测。”
“三川地形不同,人口和耕地数量也相差甚远,有的不过几千口,有的却有几十万口。”
“衙门的图籍,必须保证准确无误,除了每年应该汇总的图籍,每任赴任的主官也都该丈量核查。”
“都察院的官员,也应该把丈量土地和都察各州县人口视作本职,不可懈怠。”
他不忘提醒崔恕,崔恕也连连点头,不过点头之后的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“汉王,您收复三川后,我军所获钱粮甚多,但同理消耗也不浅。”
“三川那边,按照治理朔方和秦州的经验来看,等待百姓分到土地后,肯定会因为衙门免费借粮而大量借粮,不断开垦荒田。”
“三川百姓贫苦如何,下官没有亲眼见过,但想来与朔方、秦州百姓差不到哪去。”
“秦州和朔方的二十六万口百姓,从衙门手中借走了近八十万石粮食,分三年秋后偿还。”
“三川百姓数量是秦州和朔方十倍不止,若是他们也如秦州、朔方那般借粮,哪怕府中仓库禀实,也难以应付。”
“下官觉得,理应在这件事上慎重,亦或者定下数额,规定每户能借多少,避免掏空府库。”
免费借粮给百姓开垦荒地,这是历朝历代少有的政策,通常存在于朝廷开创之初,正值百废待兴之际。
例如汉初、唐初和后来的明初都是如此操作,不仅免费借粮,还借出农具甚至耕牛。
这是恢复生产最快的办法和政策,虽然看似简单,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统治者都将百姓视作“人”。
有的朝廷开国之初不仅不借粮给百姓开荒,还要想方设法从百姓手中拿取粮食。
如刘继隆这种,大规模的免费借出粮食、农具和耕牛,甚至还派地方衙门出钱出粮,让百姓出力来为百姓自己修缮屋舍的,简直是凤毛麟角。
面对崔恕的这番话,刘继隆也颔首先认可,接着才提出意见。
“你说的不无道理,不过三川之地自朝廷与南蛮开战后,百姓便过得尤为疾苦,许多土地抛荒严重,复垦并不困难。”
“借粮之事,可令三川各州县衙门派出官吏,与百姓圈定开垦土地,视土地情况来定下借粮多少,多久偿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