征募民夫也不容易,而我军则是可以利用他们开垦荒地,等待来年丰收北上。”
孟楷的话,使得尚让这位大齐宰相有了危机感,他不得不站出来作揖道:
“陛下,如今我军虽有十万众,但兵马尤其臃肿,着甲不足四分。”
“臣以为,各军当裁汰老弱,不急于与唐军交锋,而是好生操训,同时强征工匠,尽快打造甲胄。”
尚让说罢,却见黄巢一言不发,只是拿着粮仓翻阅。
原本还有些焦虑的黄巢,在看到淮南各州的仓储和夏收所获后,略微安心了几分。
他将文册放回桌案上,沉稳道:“此次夏收,淮南道获粮食百万,且秋收后获粮绝对不少。”
“这百万粮秣,足够我军食用一年,足可编练强军!”
黄巢的话,并未引起尚让的安心,反而让他心里紧张了起来。
“陛下,恕臣斗胆请问,黄使君是如何在淮南道征粮的?”
尚让的话,令黄巢也反应了过来,目光看向孟楷。
孟楷感受到黄巢的目光,当即作揖道:“黄使君下令,淮南之地,每丁纳粮三石。”
“三石?”尚让面露错愕,随即上前翻看粮仓,只见粮册之中写有“夏收征粮九十七万六千四百五十二石”。
这代表淮南道最少有三十二万男丁,看似没有太大问题,毕竟大唐前期租庸调制的“租庸调”中,租便代表每丁每年纳粟二石或稻三石。
淮南主要种植水稻,故此征收三石也没有问题。
“租用调制中,每丁每年征粮三石,而今只是夏粮便征收三石,若到了秋收,不知又要征收多少石。”
“更何况淮南刚刚遭遇旱灾,去岁又遇蝗虫,百姓家中无有积粮,黄使君征收的这三石粮食,恐怕是许多百姓家中为数不多的口粮。”
尚让向黄巢解释了他的担心,同时建议道:“陛下,臣建议归还两石粮食给百姓,只留一石即可。”
“少六十万石粮食,对我军眼下没有危害,但对于百姓来说,这关乎秋收结果。”
“若是百姓倒在秋收前,那田间作物又该由谁照料?”
尚让从大局出发,向黄巢提出了建议,黄巢闻言也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,刚准备开口,却见孟楷作揖道:“陛下不可。”
堂内三人看向他,孟楷则是解释道:“陛下,我军手中钱帛不足三十万,而今将士十万,以陛下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