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被官吏抢走了耕种好的土地,同时还背负上了一辈子还不起的贷款。
在这种地方官吏贪墨成性,放贷逼民偿还,动辄抢夺百姓耕地、屋舍而导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的环境下,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不种地,直接躲入深山之中。
随着时间推移,抛荒的土地越来越多,产出越来越少,可收取的赋税也越来越少。
当山里的平衡维持不下去,许多百姓就会成为盗寇,开始下山劫掠,破坏生产。
生产被破坏,衙门就要征税,衙门征税越多,落草的百姓就越多,最后形成恶性循环。
最后要么就是百姓被杀个大半,朝廷幡然醒悟,要么就是改朝换代,推举个不那么脏的新朝上来。
如今的大唐,正处于这种循环中。
曾经纳粮数百万的河南道和淮南道,如今纳粮百万都成了问题。
没人种地,更没人敢种地,唐廷的信誉在百姓面前,甚至不如村口盲流胡诌的牛皮有用。
所谓三年不征赋税的说法,更是像放屁一样,夏天许诺,秋天就开始征收赋税,把人往死路上逼。
正是这样的环境,才导致了河南、淮南等地虽然有足够的田地,却没有足够的粮食。
相比较下,刘继隆并没有做出太多改变,他只是紧盯吏治,做到了承诺的事情,便得到了百姓的拥戴。
关西的百姓不用担心开荒的土地被官吏豪夺,也不用担心还未种地,便要先要缴纳一笔丁税。
由于刘继隆限制吏员下乡,所以许多吏员只有在夏收、秋收前后才能下乡。
这点是刘继隆吸取朱元璋经验,制定的一套规则。
朱元璋规定官吏不得无故下乡,因为他见惯了元代官吏下乡,侵害百姓权益。
刘继隆吸取教训,只限制吏员离开所属的乡,并不限制官员,所以作为流官的官员可以随意探访民情。
加上汉军内部的吏员有上升通道,且每年毕业的小学学子数量不少,吏员也有相对应的工作指标,也受都察院监督,随时都有被裁撤的风险,所以不敢像唐代官吏一样侵害百姓。
“殿下常说,只要官吏不胡乱折腾,赈灾时稍微出点力,百姓自己就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好。”
张延晖的这话说出,始终沉默的张议潮也缓缓点头,似乎认可了这样的说法。
倒是张淮澄闻言微微皱眉,接着询问道:“听闻关西百姓十分支持刘牧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