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实不似人君。
三人尽皆皱眉,而后转身离开了宫城。
在他们离开后不久,快马自洛阳疾驰而出,而城外的耕地上只有青黄不接的作物,远远还没到收获的时刻。
这并非是气候发生了变化,而是因为唐廷收复洛阳太晚,加上洛阳地区百姓被齐军大肆屠戮,导致耽搁了播种,就连收获都只能向后延伸。
相比较青黄不接的洛阳,此时的关西大地却因为秋收而热闹非凡。
“簌簌”
重阳时分,当秋阳斜照在关中平原的万顷粟田上,金浪翻涌,穗芒如万千银针闪烁。
铁质的镰刀,毫无阻碍的将粟秆割断,空气中散发的粟香,竟比熏香还令人沉醉。
长安城外,百姓们赤着脊背收割作物,熟练的捆扎粟垛。
他们将三指粗的草绳甩得啪啪作响,成捆的粟秆砸在牛车木板上扬起细碎金尘,令人陶醉。
“称重!”
“回殿下,此批粟米重一百五十二斤六两三分”
官道上,当身着布衣的刘继隆将沉重的搭斗(农具)放下,两名官吏便指挥几名青壮开始为搭斗称重,并为搭斗去重后,得出了粟米的重量。
“不愧是殿下,竟收得一百五十余斤粮食。”
“定是上苍看到殿下亲自收割,这才降下丰收”
“殿下洪福齐天”
官吏报数后,四周不少身穿布衣的官员便开始了吹捧。
对此,刘继隆则是看向他们,摇头教训道:“今日是重阳祭秋,各自忙活清楚,好早些回去。”
重阳节起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唐。
这种日子里,衙门的人通常要组织祭拜天地祖宗,感激秋季丰收的祭祀活动。
为了让百官有参与感,刘继隆下令长安城内所有官吏都换上布衣,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,给他们布置了三分地到五分地不等的任务。
至于他自己,为了起到表率作用,他独自收割一亩粮食,这才有了刚才亩产一百五十余斤的收成。
他这一亩地的活都干完了,结果许多官吏连手上三分地、五分地的活都还没干完,显然没少偷懒。
对此,刘继隆倒是懒得理会他们,他此刻正在专心致志的研究关中的亩产产量。
他从官员手中接过刚刚登记好的文册,稍微翻看几页,便得出了结果。
关中肥沃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