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为此次楚州刺史朱全忠收复扬州,杀贼有功,可趁机褒奖,着其带兵北上兖海出镇,围剿黄贼。”
“扬楚之地,虽然遭受兵灾,但依旧是运河入口,是最为重要之地。”
“若是能以兖海镇将朱全忠调离,对朝廷无疑大有好处,而兖海镇虽说也人口众多,但毕竟偏远,又有感化军、宣武军、天平军、平卢军多方掣肘,不易发展。”
“臣以为,调离朱全忠往兖海镇,着其讨击黄贼,实在上上之选。”
路岩的话,引得不少人暗自点头,毕竟朱全忠手中有不少兵马,加上兖海的兵马,再加上天平和平卢协助,即便不敌黄巢,也该能限制住他。
只要能限制住,届时高骈和康承训再解决了秦宗权,那局势就明朗了。
“诸卿以为如何?”
李佾询问群臣,群臣闻言纷纷作揖唱礼:“臣等附议”
“殿下,话虽如此,但朱全忠毕竟是降将,若是他在齐鲁坐大,恐怕又是个李师道。”
刘瞻突然站出来唱起反调,路岩面色无恙,但心里皱眉。
“李师道?”路岩疑惑开口,接着补充道:
“齐鲁之地遭王仙芝、庞勋祸乱,实力早就大不如前,别说朝廷不会坐视不管,即便朱全忠有谋反意图,朝廷也能节制诸镇将其讨平,刘相何必担忧?”
不给刘瞻开口的机会,路岩继续看向李佾:“殿下,臣以为如今已没有更好的选择,更何况殿下英明果断,若朱全忠有不轨之心,殿下必然能明察秋毫,以雷霆手段将其讨平。”
鲜少被人夸赞的李佾,如今突然在庙堂上被路岩这么夸赞,且路岩地位不低,是咸通年间在任最长的宰相,这让李佾不免高兴起来。
“路相谬赞了,吾不过是以诸卿谏言治天下罢了。”
李佾理政一个多月,心里也大概知道南衙北司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了。
北司除了杨公庆,其它三人都不支持自己,而南衙则态度中立。
话虽如此,南衙的态度中,也有种希望朝廷能听从劝谏,将时局转危为安的想法。
正因如此,李佾才选择将功劳推给南衙的官员们,同时为自己营造出虚心纳谏的形象。
不出意外,由于他虚心纳谏,许多南衙官员都开始站到了他的身边,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这样的形象。
“吾以为,路岩所言有理,不如依照此策操办,不过那朱全忠愿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