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,这在他看来简直跟发疯没有两样。
刘继隆自然也知道悟真想的是什么,所以他解释道:“在吾统一天下前,吐蕃不会统一。”
“哪怕吐蕃统一,吾亦有手段来对付他们。”
“请大德前来,除去为了重整祠部和司封司外,还有为了约束天下僧道数量,以及规定僧道度牒科考。”
“今日之后,朝廷每年发度牒一千二百,同时在各道府治开办如科举那般的佛道试卷,由佛道大德高人出卷。”
“科考过后,唯前一千二百人可获取度牒,其余僧道只能以俗人身份,等待第二年科考。”
“如果有僧道不愿意科考,也可前往吐蕃、西域等地传法。”
“凡选择前往吐蕃、西域传法的僧道,可前往兰州、临州等西境诸州领取度牒,但需要担任三年僧官。”
“僧官从低到高分为沙弥—比丘—禅师—法王。”
“道官从低到高则是分为道童—道士—法师—真人。”
“前往吐蕃、西域等处传法的佛道,可领取钱粮,往吐蕃、西域等处修建寺庙,朝廷每年还会发放钱粮来维持寺庙。”
“僧道官员晋升,需要科考并得到祠部与司封司亲往其传法地,考核其传法百姓数量来决定是否晋升。”
“详细的,还需要大德你们做出具体安排。”
“此外,若是晋升到了禅师、法师,即可返回大唐。”
“返回后,虽不享受俸禄,但可在大唐地方州县担任住持。”
刘继隆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僧道官员体系,为的就是传法吐蕃,让吐蕃不断从文化、经济上依附中原。
本来只想弄一个僧官制度,但考虑到只有僧官制度,到时候一群人跑去做道士就不好了,所以干脆一视同仁。
既然这些僧道想要享受免税和地方衙门关照的待遇,那就拿出真本事来科考。
一年一千二百的名额绝对不低,对于有真功的僧道来说,不存在考不过去的情况。
反倒是那些本就想着躲避赋税,享受力役待遇的僧道,则完全可以选择前往吐蕃地区传法。
只怕他们享受到了僧官制度下的权力后,会舍不得回到中原。
明代西北许多家族,就是因为明代在吐蕃地区施行的僧官制度,选择将孩子送往吐蕃,最后成为影响一地的法王。
在这其中岷州包氏家族可谓是佼佼者,走出了不少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