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吾所说,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种办法。”
“朝廷丢失辽东多少年了?丢失南中、西域又多少年了?”
“这些地方需要人口,但等天下太平后,想要迁徙人口就只能强行迁徙。”
“强行迁徙的人口,始终会跑的,只有自己心甘情愿过去的人口,才能更好的留在当地。”
李商隐明白了,刘继隆追求的不是王朝的长治久安,而是收复失地,安定地方。
“有些事情,开始容易,收尾就难了。”
李商隐还是想劝劝刘继隆,可刘继隆却摇头道;“若是连疆域都守不住,还谈什么收尾呢?”
“河西尽做胡儿语的场景,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。”
“某不过是能说官话,便能得到敦煌王(张议潮)的不断拔擢。”
“那样的场景,某不想再看到了”
刘继隆的言论,着实说动了李商隐,毕竟他在凉州数年,凉州起先几年说的都是吐蕃语,这点他十分清楚。
当时他在凉州办公时,甚至需要翻译才能知道下面人在说什么,可谓艰难。
明明都是同族,说的语言却不一样,甚至连生活习性和文化都相悖。
当时李商隐就在想,若是没有刘继隆横空出世,再过几十年,河西恐怕连会说官话的汉人都没有了。
“即便殿下愿意,可殿下的子孙后代能有殿下的气度和雅量吗?”
李商隐叹了口气,刘继隆却爽朗笑道;“某只管生前,至于身后事,只需要天下能维系太平就足够了。”
人亡政消这种事情,刘继隆早就做好准备了。
他的许多想法都与这个时代相悖,这注定了不可能有太多人理解自己。
说不定等自己死了没多久,自己的政令就都被罢黜了。
刘继隆倒也不伤感,只是笑道:“二十年平天下,二十年治太平,希望某能活到古稀之年,希望义山能活到鲐背之年吧。”
见刘继隆动不动就七十岁九十岁的说辞,李商隐原本还有些伤感的情绪,顿时烟消云散。
他现在愈发怀疑,刘继隆压根不需要什么族谱证明,单他这个豁达的性格,简直与史书上的刘邦一模一样。
“此事臣先回去草拟个章程,不过关西的那些官员将领,恐怕会有非议,这点只能由殿下解决了。”
李商隐给刘继隆提了个醒,刘继隆则是笑呵呵的点头:“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