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马已经过去,刘继隆便带着赵英、曹茂离开了渡口,登船向襄阳而去。
汉水渡口,主要以江汉舸、汉津驳、漕舫为主,载重数百石到千石不等,所耗木料甚多,性能不及汉军的福船。
饶是如此,数十艘舟船乘风破浪的感觉,还是让曹茂这个没有坐过什么大船的家伙呜呼叫嚷。
刘继隆瞧他三十多岁却依旧有这般活力,也忍不住爽朗笑了几声。
江风拂过,原本的燥热也被带走,只留下凉爽与痛快。
远眺汉水,但见两岸除渡口外的广袤地区绿树成荫,群山叠翠,风景不言而喻。
如此山色与江景,放在后世还真没几个地方能看到。
静静欣赏两刻钟,渡船很快便来到了汉水南岸的襄阳渡口。
不得不说,哪怕彼时襄阳地位不如江陵,可襄阳这背靠山峦,三面临江的格局,也当得上易守难攻之地。
“若是在此修筑坚城,恐怕数万大军都难以攻入其中吧?”
曹茂见到远处的襄阳城,忍不住发出如此感叹,刘继隆点点头,承认他说的不错。
“待日后扫平江南,这襄阳和南阳倒是都得加固加固了。”
他随口提了句,左右便纷纷记下,而这时他却已经走下渡船,踏上了南岸的土地。
襄阳作为沟通山南东道南北的要地,南来北往的商贾自然不少,因此它的渡口比北边邓城要大了数倍,停泊的船只也是数以百计。
刘继隆见状,当即便对曹茂吩咐道:“去与襄州刺史商量下,征募舟船,送大军走水路南下后,再走陆路前往江陵,能省下不少时间。”
“是!”
见到汉水两岸的繁荣后,哪怕刘继隆不说,曹茂也会主动建议。
不是他想偷懒,而是此地着实太热了,乘船不仅舒服,速度也不慢,没有必要走陆路南下。
在刘继隆吩咐过后,曹茂很快便见到了早早等待的襄州刺史和襄阳一众官员。
在他们的安排下,刘继隆他们很快便征募了二百余艘舟船南下。
翌日正午,大军便进入了江陵府,寻了一处距离江陵城最近的渡口下船后,往江陵继续赶去。
待到他们抵达江陵时,此刻已经是六月末梢。
“臣等,参见殿下”
六月三十日,当耿明率领江陵府数百官吏在城门处迎接刘继隆到来时,江陵城外集镇中生活的百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