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位入座吧。”
李佾示意群臣坐下,随后点明今日朝议的主题:“今日是中秋,故此以宴议为主,无需如此拘束。”
“臣等遵谕”
群臣纷纷回应,紧接着便有官员开始对李佾奏表汇报。
其中内容,无非就是哪里遭受天灾,哪里遭受人祸,哪里兴修了水利等政事。
李佾听得昏昏欲睡,最后还是李商隐主动起身,才让他精神了几分。
“陛下,臣奉敕建五军都督府,今暂设于旧十六卫衙署,尚需十月乃可葺治完备。”
“此外,臣自七月始汰冗兵,迄今已裁三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员,悉依圣谕安置讫,伏请圣鉴。”
杨公庆上前,接过奏表后递给了李佾,李佾则是匆匆看了眼内容,并未看太久。
对于他来说,裁汰老卒和节省的钱粮都与他没有关系,更何况今日的重头戏并不是这件事。
“如此甚好,裁汰这些兵卒后,朝廷也能有更多钱粮来调度,劳累诸位了。”
李佾想要结束这个话题,可李商隐却继续呈出一份奏表:“陛下,此臣与刘相、萧相及诸臣共议之奏表,伏乞御览。”
“臣等以为,诸镇之乱,盖因朝廷未常设监察巡察之制,故奏请并御史台于都察院,于诸道置监察御史、巡察御史,专司巡察监察之职。”
李商隐大概讲解了一下都察院并入御史台后的职能,只是三言两语间,便惹得不少官员如芒在背。
他们能够想到,如果都察院真的按照李商隐所说的情况来当差,那他们这群人再想要官官相护,交换资源就困难多了。
“陛下,臣窃以为此举措似失于躁急。”
“陛下,御史台自汉以降,未闻有非议者,岂可轻言裁撤?”
“陛下,常遣使巡察四方,监临诸道,非明君之所为也。”
“陛下,恐令州县之臣,皆疑朝廷之不信任。”
“臣伏愿陛下慎思”
“伏惟陛下三思”
李商隐将未来都察院的职责都说出来后,殿上顿时跳出了四十多名官员。
刘继隆快速扫视,发现基本都是唐廷旧臣,且大多都没有过于亮眼的履历,只是依仗家世背景和人脉,才担任到了如此高官。
“这、这”
李佾自然不敢拒绝李商隐的奏表,毕竟李商隐的奏表代表的就是刘继隆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