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套推进政策推行的办法,其实也正是一个政治家的手腕。
苏泽感觉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。
都到月底了,还剩一次模拟次数,苏泽干脆抽出奏本,又再写了一篇,题目为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,再次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。
月底的模拟机会,不用白不用。
——模拟开始——
一天后,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送到内阁,内阁一致支持你的意见,请发往工部再议,奏疏被送入宫中。
两天后,皇帝担心耗资太大,奏疏留中。
奏疏传到六科,引起了徐州籍官员的反对,最终方案不了了之。
——模拟结束——
是否花费200点威望值,强行通过奏疏?
“是。”
威望点已经扣除
剩余威望点:470点。
说服王之桓,苏泽省下了请重开登辽海输疏,还赚了200点威望值。
投桃报李,苏泽干脆就将这赚来的200点威望值用掉。
如果是修运河,200点肯定不够,但是苏泽这份奏疏是请求朝廷勘察山川水文,论证泇运河是否可行的先期准备工作,所以只需要200点就能通过。
不过隆庆皇帝还是真抠门。
也难怪,在隆庆皇帝执政期间,主要就是做了开源节流的事情,对内投资的大工程少之又少。
他爹嘉靖和儿子万历,在位期间都做了不少大工程。
当然,这也是隆庆皇帝执政时间比较短有关系。
但是对于国家财政来说,不是赚的越多就越好的,国家的钱还是要花出去才好。
古往今来,官府投资都能拉动经济,加速货币流通,而且泇运河这样的工程,也能节约运河漕运的成本。
当然,理想状态还是海运。
如果直接从江南出发走海运,运到直沽再走运河,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。
但是苏泽也知道,改漕为海可不是登辽海输那样的小事,漕运可真是“百万漕工之所系”!
改漕为海,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问题,而是一个政治问题。
这大运河沿岸的百万漕工,和元末聚集在黄河附近的百万修河劳役一样,要是砸了他们的饭碗,也闹出一个石人一只眼出来,那大明国祚可要扣光了。
这种涉及到国本的大政策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