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借名出版的。
比如明初有一本工具书,名叫多能鄙事,收录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,类似于生活大百科全书。
这本书据传是刘伯温所著,包含了农业种植、食谱、简易病防治等多个方面,在明初就很畅销。
然后到了明代中期,就出现了多能鄙视续,多能鄙事别篇,能多鄙事等等各种盗版书籍。
这些书籍都是找一些破落文人,也学着原书续写一气,然后冒名出版圈钱的。
明代盗版之猖獗,别说是这种古书,就是当朝名士的书,往往也是一出书就盗版横行。
当今文坛领袖王世贞的文集,就经常被盗版书商盗印,王世贞气的告到官府,可官府也无可奈何。
这些盗印的印刷坊都藏在地下,以大明官府的办事效率,根本就查不了这事。
其实乐府新报早已经被盗版了,江南很多地方的会馆送回报纸,就在当地印刷坊盗印,然后再当地售卖。
但是这种只是盗版,苏泽看向这份新乐府报,就不是盗版了,而是冒着自己名号,出版的地下小报。
苏泽看了一下,这份报纸印刷要比乐府新报粗糙不少。
前面几版的内容,基本上也都是照抄乐府新报,但是看着看着,苏泽的脸色也严肃起来。
问题是在第五版。
这一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,是针对近日里实学兴起的训诂之风的。
张四维那篇考证训诂的文章,虽然没能在乐府新报上发表,但是在京师却风靡起来。
原因也很简单,讨论古籍没有政治上的风险,这种类似于推理文字游戏的活动,名义上又是注释儒家著作,听起来也很高雅。
高拱和苏泽本来想要提倡的实学风气,却也不受控制的进入到了考据学派的路上。
这篇文章是针对这股风潮作的批判,文章写道:
“夫六经、论语、孟子,不过是圣人迂阔门徒,懵懂弟子,记忆师说,有头无尾,缺头忘尾,随其所见。”
“后学不察,谓之出自圣人之口也,束之高阁为之‘经’也,却不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呼?”
“纵出自圣人,圣人也是有为而发议,如同因病发药,随时处方,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,迂阔门徒耳。”
“因病医药,方难定执,是岂可为万世不易之至论呼!”
好家伙!
苏泽没想到,这文章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