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事行动,就和明初的搜套一样,戚继光的战果并没能长期扭转西北的局势。
国祚能+1,这已经说明戚继光很猛了。
证明这一次搜套确实战果很大。
其实河套问题,可以说是明代灭亡的一个隐藏原因。
在明末,河套的问题更加严重,这也给陕西、宁夏地区的卫所带来了严重的负担。
特别是陕西榆林卫,这是河套地区防御的前线,巨大的负担让这座卫所吞噬了陕西大量的军费,同时也给陕西增加了极大的负担。
然后一个因为驿站裁撤的人,彻底点燃了陕西这个火药桶。
实际上,要解决河套问题,还是唐代的三受降城方案是最好的,也就是沿着黄河的缺口,设置三座城池控制河套地区,将游牧部落阻挡在黄河以北。
这样一来,陕西宁夏地区的防务就能大大减轻,而降低这些地区的军事支出,也能减轻百姓的负担。
但是这个方案还是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如果建立三受降城,就必须要解决这些地方的粮食供应问题。
不过苏泽倒是有后手。
土豆。
苏泽穿越前,两个以土豆能作为主粮的地区,就是西南和西北地区。
可以说,土豆的这种作物,改变了西北的人口分布。
在明代的时候,西北地区荒无人烟,人迹罕至,但是清末的时候,西北的人口已经很多了。
清末的陕甘回乱,除了宗教因素之外,也有西北地区人口膨胀,导致地方矛盾激增的原因。
而这一切的变化,就是土豆这种能在贫瘠土地上耕种的主粮,让汉唐过度开发逐渐荒漠化的西北地区,有了稳定的主粮供应。
只要有了稳定的主粮供应,人口就能定居下来。
这也是苏泽给戚继光送去土豆的原因。
等戚继光这一次搜套大捷,就可以试着在东套地区重建东胜卫,然后在这些卫所种植土豆。
当然,东胜卫的军粮完全自给自足也是不可能的,但只要能部分自给,那就可以扎根下来。
如果能打退一两次俺答的进攻,那重建三受降城,完全控制河套的计划就可以实施了。
苏泽不由的感慨,大自然的变迁,足以改变一个帝国的边关局势,而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农作物的出现,又能重新扭转这个变化。
人类的坚韧和自然的变迁,这场亘古就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