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傻了。
徐文壁虽然是武将勋臣,但是这辈子只做过两个工作,一个是给皇帝当红盔将军首领,也就是保安队长,一个就是负责帮着皇帝祭祀,也就是大明大祭司。
而且定国公一脉是什么来头?
徐文壁的老祖徐增寿,是开国武将徐达的第三子,靖难之役时因私下向朱棣传递消息,为建文帝诛杀。
成祖靖难后,给徐增寿一脉封赠定国公,传承至今。
定国公一脉家传的本事就是“审时度势”,从来都是谨小慎微的。
当年土木堡的时候,堡宗领着京师勋贵御驾亲征,时任成国公战死,但时任定国公却坚持反战,被堡宗留在了京师。
而留在京师的那一任定国公,也没有参与到后续的宫廷政变中,定国公一脉恩宠日盛,如今已经冠绝勋贵。
徐文壁立刻说道:
“陛下,万万不可啊!”
隆庆皇帝看向徐文壁,这位勋臣之首立刻说道:
“陛下!戚都司虽然善战,但是南兵北上不过半年,对山川地理未必清楚,而且南兵总计不到两万人,虽然精锐,但是和俺答二十万大军相比还是太少了!”
“如今京营疲敝,若是大同有所闪失,那臣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啊!”
徐文壁毕竟是帝国大祭司,拿出自己哭庙的本事来,这番操作下来,隆庆皇帝也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,瞬间冷静下来。
是啊,英宗那时候京营还是能战的,就是这样也弄了个被俘瓦剌的结局。
如今整个北方,除了大同的戚继光部队外,其他的边军防守有余,但是让他们进攻就难了。
而京师附近的京营更是早就不堪战了。
别说是京营,徐文壁这样的元勋后代,也已经逐渐从武将世家变成了帝国勋贵。
当冷静下来后,上头的情绪瞬间散去,隆庆皇帝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皇帝,他对着徐文壁说道:
“爱卿所言出自肺腑,朕自当再斟酌斟酌。”
听到这句话,司礼监三巨头都松了口气。
皇帝这么说,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军事冒进的想法。
“赏赐定国公五十金元。”
送走了徐文壁之后,隆庆皇帝拿起御案上的苏泽奏疏。
皇帝发了汗,只觉得屋内燥热难忍,他对着宫人说道:
“将御书房的门窗打开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