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更加的活跃。
一年后,刑部侍郎李一元带领刑部官员,大明民律修订完成,世界第一部民法典诞生在大明。
印花钱的收入越来越高,补充了国家财政。
大明国祚+5
剩余威望值:16点。
国祚+5!
李一元仅仅用一年时间,就将这大明民律修成了?
苏泽没想到那个看起来唯唯诺诺的前任通政使,竟然有这份能力?
大明真是埋没人才啊!
这么艰巨的任务,老李一年就完成了,等大明民律修完之后,可不能浪费这等人才,要再弄点法律上的工作让他干干。
暗暗记下这点后,苏泽又叹了一口气,不情愿的向着户部走去。
苏泽刚刚在山东清吏司的正堂坐下,主事魏恽就拿着厚厚的账册过来说道:
“员外郎,这是莱州盐所上月的账簿,盐运司牒呈我司,请示余盐怎么处理?”
苏泽不由的头疼起来,户部十三清吏司,分管各省的事务,但是往上却没有协调部门。
山东的盐产多了,要调运其他省份,苏泽就要和其他清吏司的主官商议。
更麻烦的是,凡是涉及到这种跨省的事务,做账都十分的麻烦。
没办法,大明的财政就是这样的一笔糊涂账。
简单的说,大明根本就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财政部门,户部虽然掌管全国财计,但其实还是十三清吏司分掌。
比如山东一个卫所需要粮食,那就由山东周围一个县负责这个卫所的俸饷,每年这个县收来的粮食,都要由这个县负责运送到这个卫所。
卫所查收粮食后,上报山东清吏司,就算是交割完毕了。
可除了户部之外,大明还有很多部门可以征税,比如群牧监的“马钱”,工部征收的“木料钱”,这些账也都是不经过户部的。
由于没有一个统收统支的财政部门,地方财政十分的混乱,中枢财政也是一笔糊涂账。
大明这套财政体系,甚至比唐宋还要落后,唐宋就已经知道在宰相下设立三司使,统筹全国的财政工作。
更要命的是,十三清吏司还有大明特色的制衡机制。
比如苏泽负责的山东清吏司,就要负责天下盐课,但是其他省的盐所账目,需要由其他清吏司汇报给山东司。
而山东司要给天下盐所下达命令,也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