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庆皇帝也逐渐冷静下来,张居正和赵贞吉的担忧也是对的。
但是看着苏泽的奏疏,皇帝又有些舍不得。
隆庆皇帝又想起了成祖遗诏。
“司礼监怎么看?”
冯保和陈洪都低着头,李芳实在躲不掉,只能说道:
“陛下,兹事体大,还是请九卿共议吧。”
没办法,哪个太监要是怂恿皇帝下南洋,都要打上奸佞的名号,就是李芳也不敢沾这件事,只能将事情踢给外朝。
隆庆皇帝听完也觉得有道理,他说道:
“那就让九卿共议。”
紧接着隆庆皇帝又拿过苏泽的奏疏,仔细看了两遍后,又问道:
“苏泽就上了一封奏疏?”
李芳点头,隆庆皇帝说道:
“这不是苏泽的风格啊。”
“这厮每次上书,都会将事情计算清楚,为何这次上书就只有空发议论,连重下南洋的章程都没有?”
李芳也反应过来,苏泽的奏疏风格鲜明,他不仅仅会提出问题,还会将解决问题的方案罗列其中。
但是这一次苏泽的奏疏却只提了下南洋的时候,具体的事情一概没提。
隆庆皇帝转念一想,对李芳说道:
“苏泽这厮不老实了,还有东西没说。”
是不方便在奏疏中说的?
还是说苏泽这封奏疏,是投石问路试探朝堂风向?
隆庆皇帝及很快反应过来,他灵机一动,想到一个好点子,他对着李芳说道:
“让苏泽在九卿面前廷辩!”
这下子让李芳也整不会了,他疑惑的看向隆庆皇帝,这九卿廷辩是什么东西?
“廷辩”古已有之,就是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。
宋代文臣就经常在皇帝面前请求廷辩,说服皇帝和百官支持他的政见。
大明朝的政务体系逐渐转化为公文体系治国,朝会也逐渐虚无化仪式化,廷辩这种事情一般只会发生在各部衙门中,也就是官员就具体的事务发表意见辩论。
隆庆皇帝理清了思路说道:
“让苏泽在九卿前廷辩,讲述他再下南洋之议,再将廷辩记录下来形成奏议。”
这下子李芳明白了,这是然苏泽在九卿面前讲清楚他“再下南洋”的主张,皇帝在考虑要不要赞同他的奏疏。
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