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都是京师官宦人家的子弟,按照新政策参加顺天府乡试。
他们和贡监生一起竞争官生录取的名额,考试前坊间就传闻主考官申时行要帮着座师张居正作弊,录用这些权贵子弟。
这帮读书人高调的作风,更是引起了其他士子的不满。
不过这些摆谱展示风头的,其实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权门子弟。
真正的阁老之子,十七岁的张敬修,穿着一身简朴的儒衫,站在民籍考生中排着队伍。
作为阁老之子,张敬修也是少年扬名的神童。
但是他可要自己老爹的压力大多了。
作为阁老的儿子,张敬修的神童之名,也伴随着种种质疑和压力。
其实这一次张居正并不愿意儿子参加顺天府乡试。
自己的学生申时行被皇帝点了主考官,如果儿子考上,必然有人说科举不公平。
甚至张居正都不愿意儿子在顺天府参加乡试,他认为如果儿子真的能考上,就应该返回湖广考试。
张敬修是瞒着父亲报名参加的。
张敬修参加科举的原因也很单纯,他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,而是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。
寒窗苦读这么多年,总要上考场证明自己吧?
在场的读书人,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情走入了考场。
——
大明会典规定,乡试出成绩的时间“不逾月”。
在乡试结束后,才是对考官的考验。
最先忙碌的,却是誊抄考卷的书吏。
乡试也要采用誊抄糊名的方法来防止作弊。
为了避免考生在卷子上留下记号作弊,或者主考官通过字迹辨认考生,乡试的卷子要经过书吏誊抄一边,才会送到阅卷官面前。
而且誊抄过的考卷也要将名字糊上,一旦在考试结束前糊名被拆开,考卷立刻作废。
同考官需要审阅大量的卷子,决定初阅的结果。
然后各房的主考官要带着自己审阅过的卷子,参加主考官申时行主持的“荐卷”环节,再从这些及格的考卷中淘汰八成的卷子。
最后主考官申时行还需要复查卷子,抽查黜落的考卷,查漏补缺,避免漏掉英才。
等一切都完成后,再调去底卷对照卷子内容,最后确定没有问题,再奏请礼部放榜。
一次乡试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,申时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