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下旨,在沿海开港城市设置通政经历所,使用海驿递送要情,并在南洋设置通政署,联络南洋诸国,搜罗南洋的情报。
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默契,在经历所中安排一名东厂太监或者锦衣卫,和内廷共享驿递系统。
海驿的出现,提升了行政体系的运行效率,加强了朝堂对全国的掌控。
南洋通政署让大明的旗帜重新出现在南洋。
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长,通政司经历张宣驻扎南洋,大扬大明国威,南洋诸国国主挽留张萱数十次,留驻南洋二十年,强化了对南洋的控制。
大明国祚+5
这次竟然加了五年国祚?
想想也对,行政体系效率的提升,对国家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。
不过这个南洋通政署的署长,常驻南洋二十年,这也太惨了。
苏泽为这个不认识的官员默哀。
原来是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了交易,才让奏疏通过了。
这位通政使是个人物啊。
苏泽也没想到,这位不显山不漏水的大银台,如此能屈能伸,情愿和内廷合作。
设立通政经历所的奏疏如此轻易通过,苏泽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题本。
既然如此,干脆一鼓作气,趁热打铁,彻底将驿递体系的改革改完!
请设通政邮递司疏!
其实他早有整合大明驿路体系的想法了。
大明朝这套统治机器,就是一座层层架构的屎山代码,驿站体系就是起精髓。
大明驿路体系复杂,京师附近的官驿名义上是通政司管理,但是供养驿站的责任又划给了顺天府。
除了官驿之外,各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急递铺。
兵部下设车架司,负责军驿的事务。
工部还有专门的漕运驿站体系,就连礼部的学政部门,也又属于自己的传递渠道。
还有各地镇守太监,锦衣卫设立的各种半官方渠道。
大明的驿递体系就是典型的缺乏总体规划,又喜欢重复建设,又浪费又低效的典型。
苏泽想要将全国的邮政驿站工作,整合到通政司,新成立一个通政邮递司,估计反对声最大的就是兵部了。
兵部自有一套军情递送的系统,由兵部车架司负责。
苏泽看过户部的帐,每年朝廷在车架司投入大量的军马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