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开支,地方官府衙门的运营费用,这些账还没有出来。
但是去年打了两场仗,备边银花费了五百万两。
除此之外,维护漕运、建造港口码头,建设驿路驿站,这些户部和内帑都是出了钱的。
去年还办了灵济宫大会和上元灯会,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支,隆庆三年的朝廷开支,也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历年之最。
收入多了,开支也大了。
今年的春耕才开始,但是朝堂上下都不再看着田税了。
大明疆域广阔,除非是出现全国性的极端灾害,或者倭寇入侵东南这样的重要事件,全年的田税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。
去年激增的新税,才是朝堂大佬们关注的重点。
岁入的增长,也让各部衙门蠢蠢欲动。
可港口收取的市舶税,都是计入皇帝内帑的。
如今户部都有些后悔,当年商议的时候让出了市舶税,没办法向皇帝口袋里伸手。
唯一值得安慰的,是银元和黄铜币的铸币火耗掌握在户部手里,这笔钱也有百万两的规模。
这笔钱也和市舶税绑定,户部也能从市舶税中得到一点好处。
户部实际上支配的银钱没有增长多少,可外朝的手已经伸进了户部的钱袋子。
张居正揉了揉眉心,这不,工部就嚷嚷着要治河修漕了。
工部吵架,但是又拉上了户部,谁让最终这笔银子要户部出呢?
张居正也不得不盯着这件事。
除了工部的事情外,通政邮递司的改革,也落在了张居正的头上。
在各地设立通政邮递司经历所,重新整合驿路,建立海上驿站。
事无巨细,都要张居正最后拍板。
饶是张居正这样的能臣,也有些不堪重负了。
张居正看了一眼身边的高拱。
户部忙,吏部也忙。
吏科试第一批的吏员,已经在国子监完成了三个月的初任培训,经过吏部的结业考核,已经安排在顺天府府县衙门了。
吏科试一共录取了二百四十人,全部通过了结业考试,随着这批吏员到任,京畿地区的商税征收也提上了日程。
商税的收入,成为外廷关注的重点。
其实市舶税也是一种商税,既然几个港口的市舶税能收四百万两,那商税呢?
朝堂上下,都对商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