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士兵就是兵员素质差点,只要能乘胜追击就行了。
苏泽专门去兵部邀请了曹邦辅,这是他主动因为武监和兵部的矛盾。
同时他也是希望兵部看到武监的作用。
曹邦辅在苏泽递台阶后,也迅速下台阶,亲自领着一众兵部官员来捧场。
日后武监生毕业后的去向,还是要兵部安排的。
能不能让武监成为大明孕育将才的摇篮,这一点同样很重要。
和科举一样,只有大家发现,武监生的升迁要比别的路子更快,那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武监读书。
正如苏泽创办的营造学社,如今已经成了内廷晋升的必要文凭,和司礼监读书并驾齐驱了。
曹邦辅这个兵部尚书,也是担任过蓟辽总督的,他还是很精通军务的。
看了一眼双方的列阵,曹邦辅也有些满意。
虽然能看出是新兵,但是双方的阵法有模有样,武监确实有些效果。
紧接着,在定国公徐文壁的号声下,这场武监内的比试开始了。
勋臣已经很多年都不打仗了,在场的勋臣看的热闹,而教官勋贵子弟队伍中有他们的亲人,很自然就开始为那边加油。
朱时坤看了眼看台上的长兄,转头就发布命令:
“不许抬头,跟上!”
朱时坤是这支“后军”的指挥官,近百人动起来尘土飞扬,朱时坤根本就看见前面的情况。
不过随着几声命令下去,队伍重新恢复了秩序,每个人按照自己操练中的位置前进,而队伍最前排的只要跟着前军行进就行了。
秩序消除了慌乱感,朱时坤如今理解那些枯燥的行军训练是为什么了,不训练的士兵连行军都做不好!
反观另一边,李如松骑在马上,他带领的侧翼精锐从本阵脱离,可等他拉开距离,却发现本阵乱哄哄的才走了一半的路程。
李如松气的不行,派遣传令兵返回本阵催促行军,可这下子反而让本阵更乱了。
李如松原本也没想指望本阵,他的战术是让本阵拖住敌军,然后自己用精锐骑兵侧翼冲锋,击溃敌军后,再汇合本阵的步兵反攻。
教官和勋臣子弟人数少,凑不出骑兵队伍。
而步兵追不上骑兵,所以敌军只能和自己方的步兵作战。
这是李成梁在辽阳常用的战术,就是通过精锐骑兵突击来一锤定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