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的曙光。
众官员又怎么能不感恩戴德呢。
一行人又来到楼前,正巧遇到了负责工程的工部主事黄宗禹。
见到苏泽,黄宗禹十分的激动,他对着苏泽说道:
“苏翰林,下官知道您公务繁忙,本来准备正式完工请您过来,没想到您这会儿就来了。”
苏泽也看向黄宗禹,他没有穿官袍,而是套着一身匠人的衣服,三个月不见整个脸都沧桑了很多。
看样子这位工部主事不是甩手掌柜,而是每日亲力亲为泡在工地上,也难怪这么快就能完工。
“黄主事,能不能带我们参观一下?”
“这个自然,苏翰林请!”
五座新楼都已经完工,还剩下一些道路之类的配套设施,黄宗禹领着众人从北面楼梯上楼,先来了四楼的房间。
苏泽走在楼道里,感觉既熟悉又陌生,整个建筑外观上和前世的筒子楼挺像的,但内部其实和大杂院差不多。
苏泽也很快就知道,为什么工部最后只造了四层了。
因为没有管道,三层四层的生活其实是很不方便的。
没有自来水供水,卫生间更是没有了。
三层四层就已经如此不方便了,如果再建得更高,那住起来就太不舒服了。
而且为了防火,也为了冬季供暖,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碳炉。
但是碳炉子只能制作简单的食物,如果家里人口太多要每日开伙,住在这里就不太方便了。
果然,穿越前理所当然的生活,其实都蕴含了大量的技术。
新式土楼看起来像是筒子楼,但实际上要比筒子楼差多了。
也就只有王家屏张位这种,独自一人在京师做官的适合住在这里。
但好歹也是进步了。
而且苏泽也见到了几个搬进来的住户,他们显然对于新式土楼十分的满意,对苏泽更是不停的表示感谢。
等参观完毕,黄宗禹说道:
“苏翰林,京师可都将这些楼称为‘苏公楼’。”
苏泽连忙谦虚的说道:“苏某何德何能,岂敢称公。”
黄宗禹连忙说道:“苏翰林解决了京师官员的住房问题,世人称呼一声‘公’又如何?苏翰林的那封大庇天下寒士疏,可是被下官誊抄悬挂在公房中,日日提醒自己要尽快让京师百官住上新房。”
苏泽看了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