局势的,所以徐阶当时担任内阁首辅也是众望所归。
而当年李春芳就任首辅,给皇帝的奏疏,是请皇帝“施政持论平,谋国不操切。”
简单说就是李春芳劝谏皇帝在推行国政的时候不要太操之过急,而是要缓步而来,李春芳内阁的定位就是大明施政的润滑剂和阻尼器。
从李春芳罢相后的评价看,李春芳内阁的政策也是成功的。
李春芳缓缓推动了几件大事,压制住了群臣的矛盾,给了大明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。
如今到了高拱手里。
高拱给皇帝的奏疏,就打出了“实学改制”的旗号。
也就是说以实学为纲领,将李春芳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广到整个大明。
高拱听完苏泽的话,也微微点头。
高拱主管吏部多年,自然知道吏治的重要性。
苏泽有心要整顿吏治,他本人自然也是支持的,高拱自己也厌恶贪蠹无能的官员。
“这份奏疏老夫会在内阁议一下,几位阁老应该不会反对。”
“但就怕其他官员反对。”
苏泽想了想,对此也没有好办法。
改革自然要得罪人,这时候就要看主持改革的人是否坚定了。
当今皇帝自然不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君主,不过也无所谓了,反正自己也有系统。
——
次日,苏泽亲自来到通政司,将奏疏递了上去。
经历官叙叔礼这次不敢怠慢,直接送到了通政使李一元的桌案上。
李一元看完后连忙带着奏疏去了内阁。
内阁。
新首辅有新气象,高拱主政的风格和李春芳就截然不同。
李春芳在任的时候,阁臣各自分管一部分事务,遇到棘手的事务才会共同商议票拟意见。
寻常的事务,一般只要一名阁臣票拟就可以送入司礼监了。
但是高拱显然不喜欢这种方便首辅摸鱼的制度。
高拱要求所有的奏疏都要经过他的手,他认为重要的奏疏会拿出来一起讨论,再由内阁尽量形成共同意见上报。
只有内阁意见不一致的时候,才分别票拟上报。
对于高拱这种明显带有集权性质的改革,三辅赵贞吉也抱怨过几句,但是次辅张居正却没有跳出来唱反调。
高拱虽然想要集权,但是户部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