候,恨不得每半天都有人过来催问,自己的奏疏递上去没有。
但是递送奏疏本就是通政司的职责,如今京师的政治氛围日益紧张,如果自己真的压着奏疏流转,那是要被言官弹劾的。
所以李一元只能加班加点干活。
这时候,他的经历官徐叔礼走了进来。
“大银台,南京的急递。”
南京的急递?
南京能有什么急递?
南京六部都是一帮等着致仕的家伙,他们每次送来京师的就是些日常请安奏疏。
最近这几日科道正在就京师新营的事情不断上书,李一元听到南京急报更是不在意道:
“急奏是什么内容?”
徐叔礼为难的说道:
“大银台,这是一份密奏,属下没资格看密奏的。”
密奏?
这下子李一元反而更不在意了。
能上密奏的,也就是南京那几个老家伙,最多加上留在南京的那几个勋贵,还有南京镇守太监。
大概是什么肉麻的请安奏疏,或者向皇帝进献什么宝物的密奏。
李一元道:
“放在桌上吧,前面还有多少奏疏?”
徐叔礼连忙说道:
“回大银台,还有三十多份奏疏在誊抄,等您阅示后再送入宫中。”
听到还有三十多份,李一元觉得血压更高了,他站起来说道:
“不等了!你随我入宫,将这批奏疏送入宫中,不然那帮言官又要来催了!”
又忙碌了一天,总算是把今日积压的奏疏全部送走了,李一元这才回到自己的公房。
他拿起桌案上那份南京送来的急报密奏。
李一元拆开密奏匣子上的封条,检查密奏也是通政使的权利之一,这也是通政使能位列大九卿的重要原因。
通政司原本只是一个传递文公的机构,但是通政使可以检查连内阁都不能查看的密奏。
而经过前任杨思忠一系列的扩权后,通政司又在各地有了经历所,还在海外有了通政署,更是成了整个京师消息最灵通的人。
李一元看完密奏,大声道:
“徐叔礼误我!”
“快!本官要进宫!”
皇宫中,隆庆皇帝看完了李一元紧急送来的密奏,也头疼欲裂。
这是南京镇守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