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廷这边别管推行什么政策,这些人都是一阵的冷嘲热讽,各种挖苦,说风凉话。
把朝廷政策批判的一文不值。
偏偏这些人名声很大,在江南那里的影响力也同样很大。
严重的影响了朝廷政令的推行。
自己迫不得已之下,这才找借口,不顾士林之中的哗然与震荡,把高启抓起来腰斩,让这家伙闭嘴。
同时,也是杀猴儆鸡,让剩下的那些人都闭嘴,别在那里唧唧歪歪。
最起码不要在朝政上唧唧歪歪。
朱元璋却也知道,杀高启固然畅快,可终究是治标不治本,只能管住一时。
用不了多长时间,那些人还会故态复萌,甚至于还会出现反扑。
事实上,不论是自己去世之后,被自己压制的文人疯狂反扑,还是说到了后来,自己大明实际上还是成为了文人把持的天下,都证明了自己的忧虑是对的。
只是上辈子的时候,自己虽为之忧虑,却根本没有办法破局。
因为事实上,民间的舆论是掌控在这些人手里的。
乃至于朝堂之上,也同样是不乏他们的人。
哪怕是自己,也只能利用激烈手段,极力压制
但现在不同了,自己从现代归来,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。
自然是有办法对付他们。
创建报纸,让朝廷的声音能够更加深入的进入民间,争夺舆论这个阵地,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。
而让罗贯中过来,自然是有大用的。
现代时,他已经充分的见识了,引人入胜的长篇连载,对于提高报纸的知名度,增加报纸销售量有多大的作用!
那么在这个时候,还有什么比将罗贯中给弄过来更合适的?
罗贯中手里不仅握着水浒传,三国演义也正在创作之中。
四大名著直接集齐了一半!
有这两本书打底,又有自己这个皇帝在后面撑腰,对于大明日报今后的成功,朱元璋还是有很大信心的。
就算是水浒,三国两本书都连载完毕了,也不用担心。
一来有这两本经典著作打底,到了那时,大明日报早就打出来了名气。
二来这不是还有罗贯中这个擅长写的人在吗?
除了之前他所想的,把封神演义的构思告诉罗贯中,让罗贯中动笔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