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事情上都是势如水火。
尤其是南人,占据着主导的强势地位,那是从心眼里就瞧不起北人。
这种情况下,北人自然而然,也不会对南人有什么好脸色。
南人称呼北人为北侉子,北人则称南人为南蛮子。
可以说是针锋相对,诸多的事情都要分一个南北出来。
大明以南人为主导,许许多多的南人,完全不把北人,当成本国之人。
从官场到士林皆是如此。
到了自己洪武后期时,所闹出来的南北榜案,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。
而统一说话的标准,并将之给推广开来,让全国都说同一种语言,有着极其强大的意义。
为什么华夏能够成为华夏,为什么每次分崩离析之后,最终还是能够再次统一?
为什么华夏能够成为一个整体,打不烂,愈挫愈勇?
文化同源,以及秦始皇时的书同文,车同轨,统一度量衡这些,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
尤其是书同文。
有了这一条,哪怕各个地方的口音并不相通,但是文字却是相同的。
彼此之间,能够通过文字正常的交流,理解并推行朝廷政令。
等而统一口音这事,后面历朝历代也都在做,
一直都有官话存在。
但终究推广的力度还是不行。
会官话的人不多。
众多地方上的寻常百姓,没有几个会官话的。
特别是南方,一些地形相对封闭的地方。
那说话的口音,更是五花八门。
有些相隔百十里,彼此之间所常用的语言,就有着大不同。
这无疑很不利于政策的传播推行,以及民族的融合。
自己一直在洪武正韵上面大做文章,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。
就是想要弄出一个,符合大明的情况,并减少南北之间隔阂的官话出来。
好让南北混为一体,加强南北之间的融合。
毕竟都说一种话,自然而然就会有着,天然上的认同与亲切。
按照自己的想法,这种官话,里面有着很多北方雅音的元素,同时也能兼容南方的语言。
可最终的结果却是,南方的众多官员士人,对此极为排斥。
在修洪武正韵上,哪怕自己再三说出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