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薛祥此时的遭遇,胡惟庸同样是拍手称快。
这家伙身为工部尚书,本该对自己这个丞相毕恭毕敬。
结果这家伙,在经历中都城的事上,没怎么受到朱元璋的惩罚,反而在后面将其给提拔成为了正式的工部尚书。
自此之后,这家伙似乎一副以朱元璋心腹自居的样子。
不怎么把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,放在眼中。
这让胡惟庸想想就觉得恼火。
这个时候,薛祥主持修黄河,闹出了这样的事来,他自然乐得看戏。
薛祥这家伙,以为他的智慧才能有多么的出众,觉得他能彻底根治黄河。
怎么可能!
黄河的问题若是有那么好解决,何至于决口两百多年了,这么长的时间里,也都没人能将其给治理好。
这家伙还妄想着,通过彻底治理黄河,一举成名流传千古,拿下这么个大功绩。
现在好了,抓不到狐狸反惹一身骚。
看来经历了这次的事情后,薛祥还有什么脸面爱继续傲气。
这封奏章,不仅是把天大的难题抛给了朱标,朱元璋,同时也将薛祥的无能,给公诸于众。
让天下人都知道,他这个工部尚书,能力也不怎么行。
这样的结果,对于一个想要通过修理治理黄河,来求得虚名的人而言,别提有多么的酸爽。
其实,在胡庸看来,黄河根本就不用去治理。
两百多年都这样过来了,不都好好的?
朱元璋非要想不开去治理黄河,这不是吃饱了撑的,自己找给自己找麻烦吗?
黄河治理好,是能带来不少的好处,可是修不好的可能实在是太大了。
弄不好就是入不敷出。
当然,最为关键的是,治理黄河这事皇帝盯得紧,又全权交给薛祥进行负责。
薛祥又不懂得做官的人情世故,这么大的一个工程,又涉及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钱财,看着就让人眼馋。
结果,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,却从里面捞不到什么好处,这就让他很难受。
对治理黄河抱有的敌意更大。
能让他从中捞取大量好处的,那就是好工程,捞不到好处那就是坏工程,就是这么简单。
皇帝说什么黄河治理,泽被苍生,惠及百姓,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善政,历史将会铭记,子孙后代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