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寺庙宫观里坐探。
相对来说,可能北方的人手比例更高一些。
可尽管如此,这个千户所的根子还是在南方的。
就连韩千户回来后,也是直接在南京锦衣卫衙门里办公。
道理很简单,北京的锦衣卫一开始只是作为南京锦衣卫的分支,双方并不是一比一等比例复制过去的。
一开始朱棣迁往北京的时候,因为怕被非议正统性,只是把北京称作“行在”。
所以北京的各种文武机构名称上都有一个“行在”的前缀,比如北京锦衣卫的实名就是“行在锦衣卫”。
后来永乐十九年,朱棣觉得自己坐稳江山了,就彻底定都北京了。
两边的锦衣卫就改叫北京锦衣卫和南京锦衣卫,彼此的权重也开始互换了。
等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上位了,又怀念起了南方的美好生活,因此念念不忘又想把首都迁回南京。
迁都不是个简单的事儿,但不耽误朱高炽先过个嘴瘾啊。
于是北京的六部、五军都督府、锦衣卫啥的,名字上又加上了“行在”。
朱高炽比较短命,这个目标尚未达成,就驾崩了。
然后上位的就是他的儿子朱瞻基。
众所周知,“父子亲”不如“爷孙亲”,小孙孙朱瞻基特别崇拜他雄才大略的爷爷。
觉得他老爹瞎搞什么玩意儿,于是就搁置了朱高炽迁都的事情。
但搁置归搁置,朱高炽在位十个月主抓的就这么一个大项目,朱瞻基也不能全盘否决。
因此北京依然是做小的,继续委委屈屈的当行在。
这个事儿持续到什么时候呢,持续到明英宗的正统六年,才算是彻底的把北京政府的“行在”去了。
也就是说,北京城当了快四十年的偏房,总算扶正了。
但是南京城是大老婆的观念,在当时人心中太根深蒂固了。
想想朝廷主政的群体都是什么年龄段的人?
都是四五十岁往上的人群,关键还大多数都是南方人。
这些人从幼年时代、童年时代、少年时代起,就记得南京才是他们的大老婆。
于是等到明英宗被抓走之后,大家连皇帝在哪都不管,就赶紧起哄架秧子的要迁都。
后代人看到这里可能心头一沉,我大明,已经到了如此危机的时刻了吗?
甚至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