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看中卫河造船厂,看中的不是那能造遮洋船的十八家分厂,而是看中的那里面数千熟手匠户。
卫河造船厂只要能拿到手里,还是有办法救活的。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卫河造船厂下单,让卫河造船厂先运转起来,然后输送廉价的船料给他们,让他们能吃到一定的利润空间。
裴元的辽东战略,正好可以完美的把卫河造船厂纳入进来。
辽东战略想要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,单纯从山东向辽东倾销,是不可能持久的。
靠皮毛和人参这样的东西,也不足以维持一个能养活很多人的体量。
但是辽东可以向山东贩卖木材啊!
因为中国人的建造习惯,喜欢建高屋大宅,皇帝也不例外。
但是木材可不是一年两年就长成的。
好的梁柱之材,早就被前代人砍光了。
就连皇帝修大殿,也得费心的琢磨着哪里有好木头。
所以辽东的木头只要能运出来,不止是能用来造船,还可以高价供应那些豪强之家。
从辽东用船走渤海,可以沿着大清河溯流而上,进入山东的腹地,运输方面完全不成问题。
渤海一带盛产食盐,那些渤海盐就是靠着大清河进入山东腹地,然后转运河南、江苏和安徽的。
成化年间的时候,为了保证大清河的货运能力,山东巡抚牟奉还特意征发了五万七千人进行清淤。
现在盐船从利津盐场一带买盐,装船后沿着大清河而上,依次经过蒲台、惠民、青城、齐河、长清、平阴、阳谷,然后就可以从阳谷转运到运河。
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向沿途的州县售卖,还可以通过运河北达京津,南抵苏北、皖北,甚至直通南直隶。
这条航道能够大量运盐,运木材也是一样的。
辽东到处都是好木材,一旦形成产业,就需要大量的人手砍伐运输,就可以养活很多人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经济结构。
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有很多暴利的赚钱法子,裴元却把注意力放在大豆上。
因为大豆能在整个供应体系内,靠着稀释的利润养活很多人。
种地的农民,运输的青壮,榨油和酿造的工匠,分散营销的商人。
裴元需要这些人靠着他吃饭!
假如裴元选择制糖、烧玻璃、造纸这样的东西,就算有更多的利润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