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官杨一清,也将手中的文书折上,平静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变化。
纷纷扰扰的一天过去。
何鉴趁夜赶紧去了一趟李东阳的府上。
李东阳自从中风之后,就不太搭理朝中的事情了。
听完何鉴的讲述分析后,他强撑着想要坐起来说什么,只是口中含糊了一会儿,就有些精力不济了。
何鉴大失所望的离去,对未来的事情越发恐惧起来。
李东阳已经称病致仕,而且他当时卷入的并不深,有足够自保的底气。
但是负责执行的何鉴可就不同了。
黑锅不但在他的身上,他还一时性情,把这个黑锅扩大化了。
又过了数日,随着毕真露布上书中的槽点被大家狠狠地解读了一遍。
大家的注意力终于放在了这件事相关的案件上。
本来,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案件牵扯到的几位大佬,试图在淡化此事造成的影响。
但是没想到司礼监却像是吃了春药一样,异常积极的在推动重新审理此案。
这下又又把都察院恶心到了。
毕真这个镇守太监跳出来为两个右副都御史喊冤,就够让他们难堪了。
现在司礼监这一幅同气连枝的架势,让他们更加浑身不舒服了。
若是真让司礼监掌握了此事的主动权,并且翻案翻成了,那他们都察院岂不成了天下人口中的笑柄?
都察院就是硬着头皮,也得掌握此事的主动权啊!
而且毕真把事情说的很明白,边宪和萧翀到底冤不冤,大家心中也是有一杆秤的。
要不是忌惮老领导李东阳,还有山东的孔家,恐怕早就有御史撸袖子下场开干了。
现在好了,司礼监这帮家伙,就这么明晃晃的跑来同气连枝了。
至于他们到底想干什么,那些科道言官们根本都不惜得点破他们。
于是,大议功的事情还没彻底落幕,朱厚照和他的义子团正严阵以待,结果朝中大多数人的注意力,就这么被转移到了“萧翀、边宪案”上。
有战斗力很强的科道言官上阵,有终于觉醒原来自己是清流的司礼监同气连枝,整件事情很快就捅到了朱厚照面前。
朱厚照一时看不清这里面的利弊,决定先走走程序,好好观察卷进其中的各方势力。
于是广受瞩目的这桩大案,被下放到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