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挑出三四百人为官,白捡的荣华富贵!
自此,凡有键政处,便有人在讨论恩科和李士实。
恩科虽然还未落到实处,但是提出这个建议的李士实已经声名大噪,收获了不少读书人的感恩。
随着渐渐群情激昂,翰林学士靳贵私下里约见里李士实,并且委婉的劝他,“既然你已经推动了恩科,就该辞去左都御史,去担任礼部尚书了,这样才能名正言顺。”
李士实经历了裴元的提醒,这会儿自我感觉很黑化,很人间清醒。
他和靳贵虚与委蛇一番,见靳贵丝毫不为所动,索性直接道,“虽然现在礼部尚书缺位,但是靳学士也挂了一个礼部尚书头衔,何不接手此事,以成全天下读书人的冀望?”
靳贵闻言,深深的看了李士实一眼,暗含警告的问道,“大都宪可想好了?”
李士实索性也不装了,直接冷笑道,“靳学士乃是堂堂翰林学士,正是礼部尚书的绝佳人选,何必来问我一个同进士?”
靳贵虽然有礼部尚书的加衔,但是礼部却绝非他的目标。
他是以翰林学士的身份,加衔礼部尚书的,这两个头衔也就意味着靳贵已经完全满足了入阁的条件。
李东阳致仕之后,内阁并未增补,一直维持着“三阁老”的局面。
但只要内阁出现空缺,或者需要补强,那么靳贵绝对是很有希望直接入阁的人选。
因为他不但是杨廷和的门生,而且他担任主考官的正德六年会试,还出了个状元杨慎。
若是礼部还有“恩科”这个果子在,靳贵不介意去礼部再走这一遭,可是现在“恩科”的甜美汁水已经提前被李士实吸光了,他何必去推动这桩费力不小,未必会落多少好处的事情。
而且李士实直接点破了礼部尚书人选的那点潜规则,让靳贵意识到了李士实的这番举动,绝对是有意而为的。
靳贵也不多言,直接告辞。
等靳贵走了,心中不太踏实的李士实。连忙让人去通知了裴元。
裴元对此毫不在意,他在大方向上的布局已经完成了,李士实政治上的出卖虽然后果严重,但是等到洗牌完成,各方又会流畅的形成新的关系。
裴元这会儿也没工夫立刻出手,把恩科的事情敲死。
这些天他除了密切的关注着朝中的动向,也在接收从山西按察使司衙门转运来的弥勒教徒。
这些弥勒教徒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