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那对不起,你就彻底失去入阁机会了。
所以那时候的“大七卿”面对内阁大臣还是很硬气的,反正老子又不能进步了,我还巴结你们干嘛?
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范围,防止内阁骑到头上,身为“大七卿”之首的吏部天官,往往就身处和内阁叫板的第一线。
那是什么时候,内阁圈子向尚书们打开了晋升通道的呢?
没多久,就正德朝这几年。
而且到目前为止,也只有寥寥几人是这么操作的。
比如吏部尚书焦芳,吏部尚书梁储,以南京户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的杨廷和,还有一个是去年底刚刚入阁的费宏。
另外还有短暂在位的刘宇、曹元和刘忠。
而出现这样的变动,都归结到一个原因,那就是刘瑾新政!
焦芳作为第一个意外,是刘瑾为了加强对朝堂的掌控引入的强援。
刘瑾这个始作俑者抬高了版本强度,文官阵营立刻做出了反弹,让王鏊和杨廷和上位。
刘瑾也很快运作了两个自己人曹元和刘宇进入内阁。
接着梁储和刘忠的上位,彻底为大七卿打开了进入内阁的通道。
在刘瑾被击败之后,内阁相权一时变得空前强大。
但这个新旧秩序的变化,到现在并没有实行几年。旧有的思维和惯性,仍旧有着很大的市场。
这种战后大内阁到底是因应特殊变故,还是就此成为制度化的标准,也没人有个明确的说法。
毛澄是在正德六年五月,从翰林院侍讲学士升为翰林院学士的。
这个翰林院学士,地位等同于六部侍郎。
也就是说,只要毛澄实际掌握部务,最低就是个侍郎起步。
按照前些年的条件,毛澄理论上已经摸到了入阁的门槛。
但理论是理论,现实是现实,毛澄的前面仍旧挡着一座大山。
长期以来,想要进步的毛澄,一直有自己对标的对象。
那就是他当年在詹事府担任右谕德的时候,身为左谕德的两位同行。
一个是费宏,一个是靳贵。
费宏已经一跃成为了大学士,进了大明最强的圈子。
靳贵也有条不紊的成为半步内阁境。
因此再简化一点,毛澄暂时以及长期的卡位目标,只有一个,那就是靳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