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照也想起了前番的事情。
好像,自己不占理。
于是朱厚照背着手说道,“知道反省就好。”
说完,溜溜达达的又回了乾清宫。
乾清宫中,陆訚已经为天子更换了一批人手,他那几个伶俐的义子义孙也都临时顶上,应了应急。
朱厚照出去了一趟,舒缓了一下心情,再看那些卷宗的时候,倒是能静下心看下去了。
里面有历朝以来发行宝钞的数据,也有这些年朝廷给出的宝钞兑换比例。除此之外,也有从各地采集白银的数量。
朱厚照的记忆极好,看着一份贵州银坑的记录文件,想起了此地去年似乎有过地震的事情。
他又让人去寻找当时布政使请求减免钱粮赈济的奏疏。
等到确认了此事,两相对比。
再看着那稳定的白银产出,朱厚照心中,越发印证了张羽的一些说法。
或许真的有些矿脉能出产白银,但是也有一些矿监,根本不是从山里挖银子的,而是采的民间之矿。
这些矿监从百姓和军夫那里敲诈来一两银子,可比自己去采一两银子要轻松多了。
但是这样造成的后果,最终还是由朝廷来承担的。
相比难以采集的金银,铜矿的采集和铸币又面临着另外的麻烦。
铜钱的质量只要稍微好一点,就会被拿去熔铸为铜器,从而价值倍增。
铜钱的质量只要稍差,就又会造成壅滞,导致钱法大坏无法流通。
除此之外,不但有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民间铸钱,藩王铸钱,就连朝廷自己的铸币都有巨大的差异。
好钱七文钱可以当银一分,劣钱就只能六七十文当银一分。
币值的不统一,让铜钱几乎成了白银兑换的一个过度概念。
甚至从某种概念上,铜钱在连宝钞都不如,因为不管宝钞价值再低,在同一时期,这一贯宝钞和那一贯宝钞并没有什么分别。
但是两枚铜钱之间,就可能有着十倍的估值差距。
这让很多商品,几乎无法用铜钱来定价。
而且,就算排除以上所有干扰,有了稳定产出的银铜,那巨大开采的成本,仍旧不可避免的平摊到了每个使用这些货币的人身上。
朱厚照左思右想,觉得重振大明宝钞,好像才是唯一的一条正路。
首先,宝钞的印刷权在他手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