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大明官员,已经没有胆子去贪污,去收贿赂。
当然,不是说官员们没有胆子去贪污受贿,而是他们在位时,的的确确为百姓们做事了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还有,能够得到年终奖越多的官员,那就说明他们为百姓们做的好事越多,对于朝廷来说,自然也就越需要他们。
如今想要发放这些奖励,数字看似庞大无比。
只是实际上,朝廷所能够得到的好处,远远要超过发放下去的奖励。
所以,朱雄英非但觉得账册没有任何的问题,反而觉得这种赏罚制度,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。
随即合上账册道:“既然没有问题,那就按照记录发放即可!
本皇孙既然定下这样的制度,自然就要执行~!”
见皇孙殿下都这样说了,杨思义悬着的一颗心,这才缓缓落下。
毕竟这个数字实在是过于庞大,没有得到殿下的首肯,户部自然不敢轻易做主。
杨思义捧着账册出了御书房,冬日的暖阳洒在金砖地面上,却没让他紧绷的神经松快半分。
方才皇孙殿下那句“按制度执行”说得轻描淡写,可那近亿两白银的数字,仍在他脑子里嗡嗡作响。
回到户部,他当即召集各司主事,拍着案几道:“都打起精神来!皇孙殿下有旨,年终奖按账册足额发放,三日内必须把银子分到各省布政司,再由他们逐人派发,谁也不许延误!”
消息像长了翅膀,半天就传遍了京城官场。
翰林院编修李东阳刚写完一篇贺岁赋,就听见同僚们在廊下议论,起初还以为是谣传。
直到下午吏部送来考核结果,他看着自己名下“考成优等,赏银八百两”的字样,手里的狼毫笔“啪嗒”掉在宣纸上,晕开一大团墨渍。
“八百两?”
李东阳反复摩挲着文书上的朱印,喉咙发紧。
他去年刚入翰林院,年俸不过四十五两,如今一笔年终奖就抵得上十八年俸禄。
想起去年冬天家里还靠典当妻子的陪嫁度日,如今竟能攒下银子给母亲治病、给弟弟求学,眼眶不由得热了。
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处上演。
兵部主事陈敬之拿着沉甸甸的一千二百两银子,直奔西市的粮店。
往年这个时候,粮价总被商户炒得居高不下,今年却因北方粮食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运到江南,再转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十四桥 作品《大明:七岁熊孩子,老朱求我登基》第三百五十九章 干劲十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