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候朝廷仓库里空得见底,连你们这些大臣的俸禄都得减半发,你们当时穿不暖、吃不饱的窘境,难道才过几年就忘了?
还好这两年咱们推广了曲辕犁、龙骨水车这些好用的农具,疏通了黄河、淮河的支流,又引进了高产的稻种,天下的好地里才渐渐有了收成,老百姓才算勉强能吃上几顿饱饭。
这种好不容易盼来的温饱日子,能因为“一年多产一百万匹丝绸”这种空话就毁了吗?
你们在奏疏里说“江南改种桑树能多挣钱”,却压根不提江南是全国的粮仓之一!
去年江南种的稻子和麦子两季都丰收,运到北方边境给军队的粮食就有数千万石。
要是把三成好地改成桑田,明年边境的士兵就得断粮!
再说了,织丝绸得靠蚕农养蚕、织工织布,老百姓要是肚子饿得咕咕叫,谁还有力气去养蚕?
织工要是饿得上不来气,谁还能坐在织机前织布?
当年南宋偏安南方,把淮北的好地都改成桑田种桑养蚕,虽然一时丝绸卖得好,挣钱多。
可元兵打过来的时候,粮食运不过来,临安城里一斗米卖到一百个钱,老百姓闹起来,朝廷立马就垮了。
这么清楚的教训,你们居然看不见?”
见群臣不吭声,朱雄英再次怒道:“至于某位大臣说,粮价不高,少种点粮食、多种桑树没事!
这话说得实在是混账至极!
最近粮价稳定,不是因为粮食多到吃不完,是朝廷少收赋税,老百姓才愿意安心种地。
去年陕西粮食丰收,仓库里堆得满当当,才有机会救济各地灾民;
今年江南粮食够吃,咱们才敢派商队带着丝绸出海去卖。
要是没了粮食这个根基,海外卖丝绸赚的钱就是镜花水月,眨眼就没了。
而且现在粮价不高的时候减少粮食种植,万一哪天闹灾荒,粮价肯定会暴涨,有钱人家还能囤点粮,穷人家只能等着饿死。
当年元朝末年,就是因为官府强行把好地征来种棉花,导致到处闹粮荒,红巾军一喊,老百姓都跟着反了,元朝很快就亡了。
你们要是再提这种提议,跟当年坑害元朝的那些大臣有啥区别?”
“我知道你们提这个建议,本意是想让朝廷多收点钱,可治理国家得往长远了想,不能只图眼前这点好处。
现在大明的地盘越来越大,草原上能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十四桥 作品《大明:七岁熊孩子,老朱求我登基》第三百八十五章 任何人不得践踏农田红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