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战败方,颓势已不可逆转。
但在谈判中先下一城,为将来取得了优势。
刘备这边,又问李翊,打算派遣谁人去和谈。
李翊躬身答复道:
“即为取河北之地,翊身为冀州牧,理应亲往。”
自己的地,自己去争取,李翊是这样想的。
“诶,不可!”
刘备急忙制止,“曹操多诈,丞相乃我齐国之栋梁。”
“倘若彼使诈来,将丞相扣在魏国。”
“以丞相为质,找寡人赎地赎人,为之奈何?”
刘备始终不同意曹操第二个条件的原因就这里。
哪怕不是派李翊去,也肯定是要派齐国的一位重臣去。
更别说还有一众随行人员陪同了。
倘若被曹操扣在邺城,以刘备的性格,又岂会对他们不管不顾?
而且,外交谈判带去的兵力除了保障安全以外,还可以壮大声势。
方便随时撕破脸皮,宣布谈判破裂,增加谈判的底气。
所以为了防止将来谈判桌上的被动,刘备打从开始就不愿答应。
但是李翊对此很有信心,让刘备尽管把这件事交给他来办便好。
刘备拗不过李翊,只得答应。
李翊回到府中,即命许褚点本部八百虎贲卫随行。
又带了甄尧、徐庶、关平等人为随行人员。
这些操作目前还算正常。
可接下来,
李翊又命张郃、张辽各支兵两千精锐,一同随行。
又命徐晃率一千水军,走清河,陪同李翊一同入魏国。
如此一来,前前后后,李翊带来的人马已接近六千人众了。
这六千人,俱是河北精锐。
这一操作,别说魏国人看不懂了,就连齐国人自己都没弄明白李翊这什么意思。
不是说好了,只带八百兵吗?
你这六千人去是几个意思?
守关的将士同样有这个疑问,当即质问李翊:
“贵国既已答应和谈,缘何带这么多兵马过来?”
“公是为和平而来,亦或为交战而来。”
李翊应声答,“特为两国和平而来。”
守将又问,“既是为两边和睦,公何以带如此多的兵马?”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落花时节不见君 作品《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》第263章 李翊出使宣大国国威,曹魏赔款签丧权辱国之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