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早知道刚刚就应该劝李翊多带些舟船的。
你放心只带一艘楼船,我不放心啊!
我陈征南哪怕出于牌面,那肯定少说得有百只舟船随行才是。
陈登欲哭无泪,只得应从。
又忽然想起些什么,忙问道:
“丞相且慢!”
“我等此去,虽然夜探水寨。”
“然终究是一场军事行动,是否应当通禀一声诸葛先生?”
李翊捋须道:
“孔明此时在水寨检阅水军,来回一趟少说耽误半个时辰。”
“你我只便宜行事便好。”
李翊最后一句本来想说我身为丞相,难道去探个水寨还得去专门申请一声不成?
但考虑了一下,还是改成了我们便宜行事就可以了。
其实,
凡是涉及到此下江南,谁是一把手,谁是二把手的话题,李翊都避而不谈。
现在整支征南军中,李翊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微妙。
除李翊外,大伙儿全都听诸葛亮的。
除诸葛亮外,大伙儿又全都听李翊的。
两人不论是谁说话发令,大伙儿都听。
两边都不敢得罪。
李翊自不必说,齐国第一权重之人。
而诸葛亮虽然年少资历浅,但在座的都是职场老人。
又岂会看不明白诸葛亮背后的靠山是刘备?
刘备倾尽资源来捧诸葛亮。
得罪他,就等于是得罪刘备。
就是在与自己的仕途作道别,众人可不会傻到这样去做。
所以当李翊、诸葛亮同时下令时,不论是谁,大家都听。
至于李翊与诸葛亮呢?
按理说,诸葛亮是此次南下的督帅,李翊被刘备派去军中。
理论上也得听诸葛亮的。
而李翊作为诸葛亮的师长,兼前辈,诸葛亮几乎也对李翊的话言听计从。
所以两人的关系在军中算是极为微妙的。
好在二人相处之间,并没有产生什么分歧。
要不然,到时候大家真不知该听谁的了。
虽然那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,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。
大概率最后还是李翊乾纲独断。
理由也很简单,首先淮南派的陈登肯定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落花时节不见君 作品《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》第272章 荆州关公来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