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产商的身份,怎么也算是沪市小有名气起来。
得到杜月笙的‘资助’后,陈光良当即安排东方报社去北平、武汉建立新闻点。
人才自然是有的,不说原来的商报都保留了行政机构,就是最近两个月也招募了不少记者、编辑等人才。
一开始,是往这两个城市,各派出三名记者。
虽然不多,但他们主要任务是建立新闻点,还会招募当地的记者加盟。
而且,这个新闻点可以从当地电讯社购买第一手的消息,快速的打开市场。
待新闻点稳定下来后,接下来就是派编辑过去,筹备当地印刷,当地发行。
这一步是肯定要派老练的编辑过去,因为东方日报的新闻编辑,讲究是很多的,没有陈光良的亲自培训,根本不可能做得好。
“洪协理,你最近有没有空,要不要把这两个事负责一下?”会议上,陈光良询问洪雁宾道。
派出去的是属下,高层总得去当地视察一下。
陈光良肯定没空离开沪市的,也不可能离开沪市的,他连租界都极少出。
黄春荪目前负责总部的很多事情,是陈光良最器重的报社人才,很多事情离不开他。
洪雁宾闻言后,说道:“跑两趟的时间总是有的,陈经理就委派我监督好啦!”
陈光良客气的说道:“那就有劳,也不需要你在那边很久,就去看看即可,毕竟具体有下面的人去做。”
“好”
这也是放权的一次机会,毕竟去当地监督,也相当于是洪雁宾培养自己的势力机会。
原本对于洪雁宾,陈光良也没有防备,大方的安排他一些事情,主要是东方报社对外的一些公关活动。
本来,东方日报只是提升陈光良身份的一个工具,所以哪怕是以后有强人想要,只要价格不错,他也可以转让。
当然他最希望的是,一直保留东方日报,而且既不能让东方日报成为官方媒体,又不能去作为一个政治媒介,总之是不要过度介于政治。
时机成熟,可以作为家族的百年企业来做。
一番安排,东方报社继续高速运转起来。
1月底的最后一天,也是东方日报正式结束‘免费赠送’转为正常出货的第一天。
昨日的销量是4万份,而且还有人让补货。
所以今天正式出货的第一天,东方日报也是印刷了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任猪飞 作品《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》第134章 初到杜公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