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伯他,这是咋回事啊?”颜辉不由得问了一句。
“他啊...说来话长了。”
这故事,高伯想讲,颜辉也想听。既然四叔让自己来了解木材的知识,那伐木工人是源头中的源头了。
一路也没啥事,马车平路走得也慢,高伯就给颜辉讲了一下王伯的故事,这一聊,就扯远了。
白山林场这边,砍伐树木最早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。后来日占时期,有些区域小日子还修了森林铁路。
这个林场没有森林铁路,据说其他有铁路的山区,铁路还在正常使用。
打跑了小日子,建国后,全国大建设需要木材,早期就来了很多人建设林场。高伯和很多人老家都是齐鲁,在50年代都纷纷跑了过来,那时候过来就有国企编制。
很多齐鲁人怀揣着梦想过来,大多数是为了编制。但到了1962年,林场的人员就已经过剩了,就开始了一波“大裁员”。
有本事的、能调回去的都想办法调回去了,没本事的就有不少人就得走。当时也会给一笔钱,但是那会儿还是计划经济,给的钱聊胜于无。
王伯那个时候就想回去了,但是他在本地已经和一个本地姑娘快要订婚了。
王伯当时年轻,实在是单纯,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,多伐木就能让领导觉得他应该留下。
于是,大家都下山的时候,他就躲了起来,想趁着其他人下山的功夫,单独伐几棵,显示一下自己的努力。
可是下山后每天都要数人,当天他不在,大家就得搜山找。
王伯被找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半夜了,人是找到了,但是已经冻得不省人事了。抬下山之后被救了过来,但精神不知道为何就有了问题。
当时那个状态,他完全没办法被遣返齐鲁,关键问题是王伯的身份还挺特殊。王伯生于1935年,4岁那年,父母就被侵略者杀害了,是个孤儿。
他不到20岁就来了林场,到1962年的时候,王伯已经27岁了。
王伯没办法送回齐鲁,领导也就只能留着他,让他扫扫地、做做饭。
这些年,王伯做饭一直也没啥大毛病,但随着年龄增长,现在60岁了,智力已经进一步下滑了。
“哎,他这种智力问题,到底是真的还是装的啊?”颜辉觉得非常可惜。
“我和老王认识大概有...”高伯掰着手指头算了算,“起码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