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啥,茅司是夹川话里对茅厕的称呼,蜀人平翘舌不分,读起来都一样:“这个毛诗,是古代两位姓毛的学者,用古文辑注的诗经,毛诗韵例,就是曾师祖从毛诗里总结出的古代音韵规则。”
“诗经不是孔子编纂的吗?”老爸问道。
“是的,三国时期吴人陆玑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:‘孔子删书授卜商,卜商为之序,以授鲁人曾申,申授魏人李克,克授鲁人孟仲子,孟仲子授根牟子,根牟子授赵人荀卿,卿授鲁人毛亨,亨作诂训传,以授赵国毛苌,时人谓亨为大毛公,苌为小毛公’。”
“诗经成文于春秋,到战国初期,已经有专门的学者研究讲习,并且都流传到了后世,分为申培公所传是鲁诗、辕固生所传的齐诗、韩婴所传的韩诗,加上毛诗,共称为‘四家诗’。”
“四家之中,除毛诗外的三家都被立于学馆,以今文,也就是西汉时期的文字向学生传授,因此被称为‘今文经学’。”
“而毛诗一直在民间传授,毛亨的诂训传,就是在诗经的每一篇下都作下一篇小序,用来介绍本篇的内容、意旨等。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,除有小序外,另有一篇总序,称为诗大序。”
“诗诂训传一直是家传,直到汉代,才为河间献王得到,献给了朝廷。”
“因为是用先秦文字写下的,所以诗诂训传又被称为古文经学,是最接近诗经所创年代的一部古代中国诗论专著,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,立刻就引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。”
“为了解读这部解读诗经的经典,东汉精通今古文的经学家郑玄,有特意为毛传作了‘笺’,称为毛诗传笺,到了唐代,大儒孔颖达又做了一部解释毛诗的著作,称为毛诗正义。”
“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,学毛诗者渐盛,其他三家先后失传,隋书经籍志说:‘齐诗亡于魏,鲁诗亡于西晋,韩诗亡于宋’。”
“那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诗经,本来就只有毛氏诗经?那干嘛还要特意强调呢?”江舒意又感觉有些闹不明白了。
“这其实是搞研究的人几千年下来流存的习惯。”周至解释道:“说诗经,那就多半是用现代的方法和理解去解读,说毛诗,那就是要忠实于毛传、郑笺及毛诗正义的路子,在继承的基础上去辨析,发扬。”
“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,比如秦风蒹葭,有一句‘宛在水中央’,大家都记得吧?”
“对。”都不是九漏鱼,蒹葭都是学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