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率多为水匪,想要剿灭他们的话,就要同时动用步兵和水师,调动这些兵力属实有些麻烦。”
“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他们现在控制着漕运,万一把他们逼急了,他们直接毁掉漕运,那可就危及大明安危了。”
“毕竟漕运关乎两岸数千万百姓以及数百万漕工啊。”
朱慈烺听着薛国观的分析,心中倒是有些欣慰,觉得总算没白把薛国观提拔到大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。
因为薛国观所想的和他基本上完全一致。
在明清时期,漕运无疑是朝廷的重要的经济措施。
因为这个时候朝廷对南方和北方的收税方式存在差异。
北方百姓交税的方式主要是以银子为主,而南方百姓则以交粮食、也就是大米为主。
这些收缴上来的粮食需通过漕运运往北京,以确保北京的粮食供应及百官禄米。
可以说,漕运关乎明清两朝的国家命脉。
正因如此,朝廷每年在漕运上都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。
仅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就达百万之众,且河道两旁的百姓也依赖漕运生存,人数更是足有千万之众。
然而,通过漕运运输粮食,一石粮食的运输成本至少需要消耗两石粮食,漕运实际上早已入不敷出。
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问,既然漕运如此艰难,为何不改用海运呢?
毕竟海运比漕运更为便捷、而且不会像漕运那样需要定时维护,难道古代人都是傻子吗?
事实上,古人从来都不是傻子!
朱慈烺曾经查阅过一些这方面的史料,原来早在明中期就有人考虑过使用海运,但该方案还未实施便被放弃了。
首先,若改用海运,数百万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将瞬间失业。
而朝廷又无法为他们提供其他工作,届时这百万人失去生计,必将成为重大隐患。
甚至可能引发百万农民起义!
其次,漕运主要在大明境内进行,无论发生何事都有迹可循。
但若换成海运,那情况就难以预料了。
万一有人心怀不轨,对粮食起了歹意,制造沉船事件,那么朝廷一年的税收就会付诸东流。
朝廷根本赌不起!
退一万步来说,即便无人蓄意破坏,海上发生海难也是常事,只要一发生海难,一年的赋税照样会付诸东流。
点击读下一页,继续阅读 请叫我小九哥 作品《我爹是崇祯?那我只好造反了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明朝的‘梁山好汉’造反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