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不甘心就这么去死,他们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,当到达临界,他们会做出一个选择:揭竿而起!”
“唐僖宗乾符二年,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人聚数千之众,于濮阳揭竿而起,攻城掠邑,陷曹、濮及郓州等地!”
李念讲到此,补了一句:“对于王仙芝起义的地点,也有史书记载其是在长垣起义。王仙芝起义后,黄巢觉得时机已到,很快也发动起义响应。”
“四方苦大唐久矣的百姓,争先投奔义军,仅数月,义军的人数便发展到了数万,攻掠十余个州。大唐朝廷虽政治腐败黑暗,反应迟钝,但对义军自然也不可能视而不见,尤其是义军乱窜,会威胁到一些节度使管控之地,有些节度使还将义军当作了可获取的功劳。”
“于是,大唐官兵开始平定义军。乾符三年七月,宋威大败王仙芝,宋威上奏王仙芝已死,擅自带兵马返回青州,大唐君臣皆向宋威恭贺,但过了几日,有州县上奏义军并未被消灭,还在。”
“唐廷又急忙给已经回家的士卒下令,让其等再次去平定义军,可士皆忿,思乱。反而是王仙芝、黄巢等人,趁着这点时间休整,并利用唐军不愿战的心理,跑到了河南,逼近郏城,不到十日破八县。”
“郏城离东都洛阳已不远,这让唐僖宗十分担忧,下令各道领兵阻止义军,并将义军歼灭。据史载,义军在短短半年时间里,便发展到三十万人,将唐廷官军打得顾此失彼。”
听到义军半年就发展到这么多人,冯去疾感叹道:“纵使此人数记载有所夸大,然半年间便有如此多人加入义军,可见唐室已何等不得人心。”
李念笑道:“这不能怪百姓不忠于唐室,而是唐室对不起他们,若非其等胡作非为,逼得百姓不能活命,如何会反?王朝灭亡岂可怪罪于民?说百姓起义作乱,实则官逼民反、朝廷逼民反!”
“百姓只是想要活着,他们有何错?若不能懂得百姓为何会反,从而进行修正,不过是再现历史轮回!”
“有人可能会认为太宗、高宗、前半生的玄宗让大唐兴盛,给大唐百姓带来了好生活,其等应该感恩,世世代代忠于唐室,纵使唐室腐败、胡作非为,也依旧要效忠。”
“孰不知英雄人物固然伟大,然其等登临高位、铸造功业,均是得万千百姓助力,方使其等能有所成。否则仅凭其一己之力,如何能成事?是百姓成为其麾下之卒,成为其治下之民,为其等承担徭役赋税,为其等种出粮食,织出衣物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