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皇颇有深意地继续追问:“那你认为是前者更好,还是后者更好?”
对这个问题,扶苏显然也早就有过思考,道:“儿臣无法评判二者谁更好,因从未出现过,不敢妄言。”
听到扶苏的回答,始皇帝表面平静稳如老皇,内心却在点头赞许:他这位长子确实有所长进,李念那小子提出的方法还真挺有效。
始皇帝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,回答谁好都不对,并且,他要看的是扶苏真正的回答,不是扶苏为了迎合他而故意给出违心的回答。
见始皇没开口打断,扶苏继续道:“以儿臣所见,前者几乎不可能实现,要使一国变为适合儒家之法之国,那得做多少更改?世间万物如大河之水,终是在向前行,而儒家之法”
扶苏顿了顿,说出了他以前不会说出的话:“有不少落后于时之处,若让国因之而改,实则是在使国退步!”
孔子怀念的周已经过去了,还想着复周礼,那是在开历史的倒车,从先前变为向后倒退。
扶苏接着阐述自己的想法:“至于后者,让儒家之法改变适应于国,看似不错,可改变后的儒家之法,还是儒家之法吗?其又会真于国有利?兴许本向善的儒家之法反会化为恶法。”
不知晓后世之事,便能想到这么多,已相当不错,但这也有李念之故,若在历史上,扶苏不会产生这些想法。
可李念给大秦带来改变,诸子百家也受影响而变,让扶苏所知所闻比历史上更有进步,跳出了一些本该有的历史局限。
始皇道:“所以,你既觉得前者不成,又觉得后者不可,那你认为儒家之法要如何变革才能有用?”
扶苏道:“儿臣以为儒家可用于教人为善,授为人之礼。儒家诸多为人处世之学,甚为有用!”
始皇帝点了点头,又问道:“你如何看治国与治民?”
扶苏根据他在地方上当秦吏的亲身体验,从容答道:“当知国之利所在,与民之实况相合,方可治!”
说到这,扶苏感叹道:“儿臣过去最大的错便在此,不知民之实况,国之利益所在,便自认为所想于民有用,于国有利!”
听扶苏说起这些,始皇帝想到了密信上记述的扶苏在地方上的遭遇,堂堂大秦公子在不能表明身份的情况下,被当地民众暴揍,甚至有人还故意去欺负他。
能有现在这体格,可能也有在当地被人揍过之故,但始皇帝对扶苏这粗糙壮实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