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人。
手段虽简,却很有用!
扶苏将试卷的题目先看了一遍,发现这题出的很有意思,主要是治国理政的策问题,但也有格物题、算数题。
这对那些没去仔细学习过格物、算数的人,又是一个难点,可他由于对李念的许多观点感兴趣,想要在回到咸阳后向李念请教,特意去了解过,虽不说深入学习,但比于那帮兄弟,应当要好不少。
扶苏心中不由生出一个念头:‘这该不会是父皇专门给他准备的考卷,让他成为大秦储君能更名正言顺?’
但扶苏马上又否去了这念头,以他对他那位父皇的了解,即便很中意他,也不太可能专门为他准备考卷,父皇偏向于立他为储,但未彻底定下,一切都有变数。
这试卷上会出现格物、算数题,是因大秦今后的发展与这两样息息相关,身为大秦的储君若不了解这些,如何带领好大秦?
李念所说的他还有不足之处也有这方面,大秦和以往的夏商周都将不同,作为大秦储君,未来的大秦皇帝,所需学习了解的东西更多。
扶苏思索罢,开始答题,政务治理题目既包含国内如何治理,还包括国外之策,从大的郡到小的县,包括教育、财税、军事等各方面。
其中有些他曾自己思考过,有些是在他和李念夜谈时谈到过,让扶苏答得颇为顺畅。
只是在答题过程中,扶苏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,他在回答地方上的治理时,因为有经验,所以很得心应手,但遇到非地方的实际问题时,便觉得自己的回答在虚谈而不务实。
他对李念那句“扶苏公子还多有不足之处,须得再多加历练。”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,李念这话是在说他欠缺这些方面的经验,他果然还需在郡一级历练,在军队历练,以补不足。
光凭自己学习琢磨,他人教授,依旧是有不足的,还得要自己实践经历。
这也是父皇考察的一环啊,从这份考卷里看出他们这些人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。
随着始皇帝一声“考试结束!”,不管诸位公子愿意,还是不愿意,答完题,还是未答完,都停下笔,他们可没有违抗始皇旨意,继续答题的胆量。
有些人脸色平静,看不出答得如何,有些人神色沮丧苦闷,显然答得不尽人意,知道这场考试关乎立储,而他们答得不好,再想成为储君,希望渺茫。
父皇这么突然考核他们,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,他们要是早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