焾肉片、煨牛肉、扒白、烩全样等名菜,都是他汲取大教精华,制作出来的。为去掉清真菜中的膻味,他把一只3斤母鸡和5斤瘦牛肉一起炖煮之后,捞去肉渣,做出一锅名曰弟汤的佐料,既除膻味,又使其色味升格。这一革新创造,为清真菜系品类的增加和食客范围的扩大,立下汗马之功。
同和轩由牛街回民马氏三兄弟马万福、马万清、马万林创办。牛街是京城回族聚居的地方,在国内外穆斯林中享有盛誉。马万福原在牛街回民厨师杨玉山、王德海开设的两益轩掌灶,练就一手炒菜的好手艺,同时,学到了两益轩的经营手段。同和轩在京派本邦菜上下功夫,增添了清真北京烤鸭。其它如全羊席、涮羊肉等一些北味特色菜,也精工细作,质量上乘,在清真菜馆中,独树一帜。
同益轩始于上世纪二十代,由清真烹饪大师褚连祥的高徒高义等名厨主灶。清蒸燕菜、红烧鱼翅、两吃鱼、烹大虾,是他们的绝活菜品。1949年以后就停业了。
提到顺字号饭馆,必须是北京清真老字号四大顺,即东来顺、南来顺、西来顺、又一顺。
最火的当属东来顺。东来顺正址在王府井东安市场,就是我们现在坐的地方。满清时皇上上朝,文武百官都要由午门进殿,但又不能骑马、坐轿进宫。到了东华门,那儿有块下马石,上写文官下轿、武官下马。老东安市场的前身就是武官下马后存马的地方,人来马往,热闹非凡。
1906年,沧州回民丁德山看准这块风水宝地,把干苦力攒下的积蓄,全部投入到东安市场北门,搭了一个棚子,挂上东来顺粥摊的牌子,专门招待车夫、马夫为主的百姓。
东安市场的马场当时由一个叫魏延的太监主管,经常光顾丁德山的粥摊。丁德山特别有眼力见儿,每次魏延来,都非常周到地招待、奉承,博得了老太监的欢心。魏延瞧丁德山人挺机灵,又会来事,一来二去,就认了干儿子。1912年,东安市场失火,粥棚被焚,魏太监出面张罗,并拿出若干银两,帮助丁德山重建三间瓦房,字号改为东来顺羊肉馆。选料精、刀工细、佐料适口是丁德山的经营要诀。羊肉选的是在城边饲养一段时间的喂羊,部位仅用大小三岔和上脑。一层肉,一层荷叶,一层冰,压成僵硬但又未结冰的麻冻状后,再切片,一斤肉要切八十片。
丁德山出身贫寒,早年是往城里送黄土的苦力,摆摊创业时凭力气挣钱,兴业之后也不失勤俭本色,仍是苦心经营。由于他以诚信为本,讲求货真价实,又善于学习借鉴别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