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边将门差。
可勋贵系分到的军费,还不及九边将门的四分之一。
其中的大头,还被京营拿了。
地方上的勋贵武装,军费来源主要地方衙门自筹,中央财政拨款微乎其微。
矛盾早已经深埋,现在九边将门互相制衡的体系崩溃,辽东镇一家的力量几乎顶得上另外八家的总和。
一家独大也就罢了,偏偏辽东镇在政治上的表现,还不及格。
从皇帝到百官,就没几个对他们印象好的。
包括一起参与走私贸易的官员,同样看失控的辽东镇不爽。
捞钱归捞钱,不影响大家是大虞朝的“忠臣”。
养寇自重可以,但是不能让贼寇真正做大,更不能和贼寇串通一气。
从大战爆发到现在,辽东镇斩获的北虏首级,才刚刚过百。
这样的战绩,在勤王大军中,根本排不上号。
没法直接对辽东镇下手,那么削减一下他们的军费预算,总可以吧!
朝廷的钱粮一共就那么多,辽东镇少拿点儿,勋贵系就可以多分点儿。
不奢望和边军五五开,提升分配比例,还是要争取的。
“成国公的意思是有军队开始效仿了。
敢问是哪支军队,这么胆大包天?”
兵部尚书万宇轩硬着头皮开口道。
支持辽东镇,绝对非他所愿。
可现实又逼着他,必须出这个头。
对兵部来说,辽东镇骄傲不逊,还可以在后勤上拿捏一下。
勋贵系的武将,才真正不给兵部面子。
随着勋贵系的复起,许多兵部从都督府抢走的权力,现在已经回到了都督府。
看景国良的活跃程度就知道,现在人家是腰杆子硬了。
许多原本文官专属讨论的话题,勋贵们也参与了进来。
追根溯源,还是先帝任命辅政大臣,惹出来的麻烦。
其他辅政大臣,都被永宁帝搞了下去,唯独留下两位勋贵在朝堂活跃。
先帝的授权,让他们拥有插手朝中各种事务的权力。
以至于很多时候,他这个兵部尚书过得非常憋屈。
最典型的是人事任命,地方衙门递交名单,都督火速审核上报皇帝。
很多时候,永宁帝签发了任命,他这个兵部尚书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