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活着的一共就三人,其中两个还是武将。
“如果不进行调整的话,他们能够收拾现在的烂摊子么?”
永宁帝皱着眉头问道。
这个敏感的话题,一众宦官都不敢接。
能否力挽狂澜,拯救大虞朝,谁也不知道。
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永宁朝内阁大员更换速度快,六部官员就像是走马灯。
一些官员到任后,连衙门的情况都没摸清楚,又迎来了人事调整。
皇帝迫切的想要改变现状,压力直接传递到了内阁身上。
为了迎合圣意,大家不得不做出改变。
官员们层层加码,很多好的政策,到了最后落实上都成了恶政。
“陛下,现在朝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叛,其次是北虏。
这两个问题,归根结底还是军事。
朝中用兵能力最强的首推舞阳侯,其次是成国公和镇远侯,再次才是各地的边将。
想要尽快在军事上取得突破,为今之计只有打破常规,启用这些用兵能力强的。
制衡的话,不妨派出监军。”
汪逸风转移话题道。
作为东厂厂公,比起一众前辈们,他低调的不像话。
并非他生性低调,纯粹是现在的厂卫,根本牛逼不起来。
满朝朝中文武,都在联手压制他们。
办案的时候,各级衙门不仅不配合,还设置了多重门槛,想要搞事情都难。
想要打开局面,必须要先分化朝中文武对他们的压制。
最佳选择自然是把勋贵系大佬,打发到地方上任职。
下去容易,想要回来难。
在文官眼中,成国公、镇远侯都是碍眼的货,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朝堂的掌控。
偏偏两人是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,在军中又有很大的影响力,不是想动就能动的。
如果到了地方任职,那就好操作了。
仗不是那么容易打完的,就是平定了内乱,还有一大堆的外敌需要收拾。
稍微搞点儿小动作,就能把他们一直留在地方上。
等过上几年,消除了辅政大臣的影响,就算是两人重新回到朝堂,也没有现在的话语权。
“嗯!”
“这确实是一个办法,有成国公和镇远侯帮忙,确实可以加快舅舅平定白